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5085|回复: 30

中华民俗信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7-2005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俗信仰指的是信仰的神仙不是道教徒们所共认的祖师,信仰方式也不是道教祖师所论述的内容。这些信仰起源于民间,经过一些方士,道士和文人的加工逐渐形成一整套神仙信仰的理论体系。道教做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完全地、彻底地吸引了民俗信仰。所以民俗信仰的理论也就成了道教教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俗信仰是道教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民俗信仰具有信仰方式简单,信众较多,易于流传等特点。正统的道教哲理拖行起来是很困难的。修道德就像《道德经》上所说的那样:「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而守戒律的人为数更少。至于能够收心炼性,性命双修的人似凤毛麟角,很难见到。所以说道教依靠民俗信仰才得以长远流传,虽然经历了一千八百多年腥风血雨的洗礼,仍然广泛流传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之上。

民俗信仰理论与正统的道教哲理貌似神离。比如道家认为是道生化了宇宙和宇宙中的万事万物。而民间则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造人。再比如《道德经》上认为做好事的人,人们对他也好,做坏事的人,人们对他也坏,说话骗人的人,人们就不相信他。这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老百姓则认为神仙有很大的本领,只要给神仙烧香磕头,神仙就会保佑自己升官发财,保佑全家平安幸福。信得着迷的人则认为处处都是神灵的佑护。比如被汽车撞了一下子,撞得骨断筋折,没有撞死,这是神仙的保佑,如果没有神仙的保佑恐怕已经被撞死了。比如小偷把钱偷去,剩下存折没偷,这也是神仙的保佑,要不然连存折也会给偷跑。比如赌博赢了钱是神仙的保佑,输了钱没输光也是神仙的保佑,要不然怎么会没输光呢?输光了钱则认为是神仙的惩罚,赶紧去烧香,多磕头。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信神心诚,每次去朝山拜神都是从山下一步一个头磕到山上。佛教的信众磕头讲究的是五体投地。信神的人做起事来总是认为神灵从这帮助,不信神的人做起事来总认为没有神灵,即使有些非常奇怪的现象也认为是巧合,这是信与不信对人思想上的影响。民俗信仰有许多弊病。

老百姓是淳朴的,出现这些现象的责任并不在老百姓的身上,而是因为我们道教的哲学观点没有能够通俗化、大众化。人们对神仙的认识有知与不知,信与不信,迷与不迷之分。知道的人,信而不迷。不知道的人,不信则已,信则着迷。

民俗信仰虽然与正统的道教哲理不太一样,但是并不相反。道教的祖师虽然不推崇这些信仰,但是也不去反对它们。有时也引用一些民俗信仰来劝化人们。比如有这样一首诗:

终日行,何曾行,终日坐,何曾坐。
修善原无功德,做恶原无罪过。
学人若未明心,莫执此言乱做。
死后须见阎王,难免锅汤碓磨。

这首诗阐明了道教的最高思想境界。那就是:善恶千般无所为,看见别人做恶也别管,因为恩生于害。看见别人做善事也别高兴,因为害生于恩。不管一个人做了多少好事,凡情破不尽也成不了道。然后借用民俗信仰指出,如果达不到这种思想境界,而去乱做,不修善,专做恶,那么死后到了阎王那里,难免要受到惩罚。

民俗信仰认为:玉皇大帝是天上神灵的最高领袖,下设各种官员。每一星宿都有神仙居住,比如南极有南极仙翁,北斗有北斗七元君,太阳上有太阳星君,月亮上有嫦娥。天上有天兵天将,由各位元帅统领,由玉皇大帝调遣。这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结构非常相似。刮风有风神,打雷有雷神,下雨则是四海龙王的职责。还有水神、火神。在地球上,山上有山神,河里有河神,还有土地、城隍、灶神、门神,太岁神等等。人身体上有三尸神。除了人间和天上,还有鬼魂世界,鬼魂世界中有地狱,地狱中的统治者是丰都大帝。人民还把一些民族英雄当成神灵供奉,比如关公、岳飞、孟姜女等等。


※摘自清凉道人著的《道教教理教义》一书,二百零四至二百零六页。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雲濠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7-2005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正信与迷信

道教在刚一形成的时候就产生了正信与迷信这一对矛盾,这对矛盾既相互对立,又统一在道教内部从而推动了道教的产生和发展。那什么是正信?什么又是迷信呢?凡是信仰,供奉神仙并用他们留下的理论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使自己逐渐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人,这种信仰方式就是正信。凡是对神仙过于崇拜,认为神仙可以给予我们一切好处,只是磕头求保佑,不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这种信仰方式就是迷信。我们信仰神仙主要是为了学习他们留下的理论。比如道教有道德理论,武术理论,养生修炼理论,阴阳造物理论以及各种戒律。所有这些都是对人们有益处的理论。这些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而有些人却不学习这些理论。除了磕头什么都不懂。还有些人利用人们对神仙的过于崇拜,装神弄鬼,狂呼乱叫,跳大神为人治病。妖言惑众,自称是某某神仙让他来做什么的,领着一队业家婆,带着几个憨汉子,走时还要跟某某神仙请假,胡言乱言,欺诳他人。甚至有些人为了赌博能赢钱也来烧香磕头,真是天方夜谭。

道教内容繁杂,包容万象,充分体现了道的特性,我们只有弘扬正信才能反对迷信,按中医的讲法只有扶正,才能祛邪,正气不足则邪气不去。弘扬正信就是挖掘道教理论的精华部分,整理并阐扬,让信徒群众知道应该怎样去正确地信仰神仙,从而达到维护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的效果。我们如果不能用正信来维护我们国家的利益,就会有人利用迷信来破坏我们国家的安定。正信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了,那么迷信的人也就减少了,利用迷信骗人的人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摘自清凉道人著的《道教教理教义》一书,第四至五页。

[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29-7-2005 02:0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1-2005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都已经衰退了,
道教现在恐怕只存在于武侠小说中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aith04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4-11-2005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扇新门"作者台湾雷焕章神父在书中说台湾的道教不是迷信,可以说是民间宗教, 即百姓无知,附会于诸多想象, 而且不一定了解所拜的意义及所拜神明的性质, 只知拜谁可得甚麽利益。 但是至少有道士很懂。

他特别提到道德经四十与四十二章讲到万物的起始, 生命进化的起点, 科学家德日进神父说的'ALPHA'。

我个人觉得〖道德经〗是中国古代贤哲大宗师老子的信仰智慧启示, 很值得道教朋友们加以研究并发扬光大。

下列附有法国神父雷焕章的有限资料:

法国神父雷焕章 研究甲骨文五十载

--------------------------------------------------------------------------------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3月15日讯】 据民视新闻报导,在台湾一待就将近五十年的法国籍神父,雷焕章,是台湾研究甲骨文的灵魂人物,今年已经八十岁高龄的他,跟中文结缘了大半辈子,他笑称,现在他连作梦,都是用中文。

埋首在书堆里,这一位法国神父,研究的是连中文系都不太懂的甲骨文,环视一周,他的书柜上,中文书比外文书还多。雷神父,是教友口中的"雷公",因为喜欢中国书画,开始结下了与甲骨文的不解之缘年轻的时候,加入耶稣会,辗转来到台湾,没想到一待就是五十年,而全部的时间都花在编写"汉法辞典",钻研在中文的奥妙里,他对"人"这一个字情有独锺。虽然他小小的藏书阁里,就搜集有250多本绝版的甲骨文书籍,不过,他谦虚地说,对于中文,他永远是一个学生。(http://www.dajiyuan.com)

3/15/2003 12:39:10 AM

摘自http://culture.sinofrance.org/mingren/drj/biography.htm

德日进是著名的法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欧美,他主要作为北京猿人的发现者之—而闻名。德日进既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神父又是进化论的积极拥护者。他一生不倦地探索宇宙奥秘,发表过许多具有进化论观点的论著,被公认为杰出的科学家和思想家。由于他的进化论主张,被罗马教宗斥为异端,禁止他公开活动。可是,正因为如此,反而使得欧美一些著名学者更推崇他的进化论宇宙观和人类观。尤其在德日进逝世后,即六十年代,欧美一些学者、作家和科学家掀起一股德日进主义思潮,宣传他的进化论思想。七十年代,新托马斯主义也接着开始研究德日进的著作。一反过去,视察德日进为同路人,肯定德日进主义可以有效地论证科学与信仰的统一性。从而接受德日进主义作为天主教哲学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并加以宣扬。当前,这种所谓新托马斯德日进主义特别在拉丁美洲好些信奉天主教的国家里颇为流行。


[ 本帖最后由 faith04 于 4-11-2005 10:5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1-2005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佛教如何適應民間信仰的要求?

所謂民間信仰,是跟民俗相關的宗教行為,也是原始型態的宗教現象,自從人類文化開始以來,即已普遍地發生在各個民族之間。那是為了疏解心中的困擾、家庭和社會的糾紛、自然環境的折磨,在一時間無法以人的體能、智慧所能解決的情況下,唯有訴求於神明的指引、援助、救濟、保佑,利用求籤、問蔔、降靈、牽亡、扶鸞、犧供、許願等方法,以達到與鬼神溝通的目的。這種行為,在一神教的立場看,乃是異端的迷信和邪術,佛教也不主張類似的行為。

民間信仰是諸神雜糅的,宋以後即有儒、釋、道三教並收,神、仙、佛、菩薩不分之勢。清末民初以來,更有增加耶、回二教所謂五教同源的民間宗教,通過靈媒、術士、鸞壇、乩童,以及靈簽、筊杯等的人員和道具,請到自稱為是某神、某仙、某聖、某賢、某菩薩、某古佛的無名鬼神,來為祈願的民眾抉疑指點,以滿足他們的需要。漸漸地,佛教也開出了若干方便法門,以適應民間信仰的需求。所不同的,佛教是以理性疏導,修善積福、懺悔誦經,來達到祈求的目的;民間信仰則以盲目的依賴及媚神的行為來達成他們的希望。此在一神教的信仰者也有類似的目的和作用,不過卻是以唯一的神,做為祈求的物件。民間信仰也將各宗教的教主等,當作諸神崇拜。所不同的是各大宗教,均有其教主、教史、教理、教儀、教團的傳承;民間信仰則是東拉西扯、七並八湊的多神崇拜。

從人類文化史的考察而言,民間信仰雖屬於原始民族的宗教型態,卻為人類身心弱點之所需;歐美社會經基督教近二千年的洗刷清理,迄今仍有民間信仰的蹤跡在到處活動。所以站在佛教的立場,也宜有適當程度的容忍。不過如果為了投合民間信仰的要求,而降低佛教信仰的層次,甚至將民間信仰的各種鬼神,提升為佛菩薩的化身和權現,就會為佛教帶來名存實亡的命運,也會遭受到理性的批判和指責。所以,正統的佛教寺院不應設置籤筒、鸞壇、筊杯,也不供奉各種地方色彩的諸神偶像,以免染上了民間信仰的色彩,而被誤為多神的崇拜就是佛教,佛教就是民間信仰的流類。

佛教如何因應社會大眾,對民間信仰需求的滿足?此應著重對於信仰諸佛菩薩功能的提倡,或者對於某些常用經咒效驗的闡揚,比如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的靈驗,是無微不至、無遠弗屆、無時不應的。觀世音菩薩稱為廣大靈感、救苦救難、大慈大悲;阿彌陀佛稱為無上醫王,又名無量壽及無量光。這些佛菩薩,能夠使人有求必應,求長壽得長壽,求智慧得智慧。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佛的千百億化身之一,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的導師、長夜的明燈、苦海的慈航;一切諸佛,均能於一切時一切處,接受到任一眾生的呼救,具備救濟眾生的一切功能。所有的諸大菩薩也都具足六種神通,隨時、隨處、隨類攝化,普應一切眾生的合理祈求。那麼人人只要選定一佛,或一菩薩,或一特定的法門和經咒,就可輕而易舉地達到民間信仰所有要求的目的,何況尚能更進一步,由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進入自利利他、解脫自在的境界。

佛教內的密教有種種不同目的及不同層次的修練法,中國的天臺宗乃至華嚴宗,也編有各種禮懺儀軌及修證儀軌,依之修持各經所宣示的法門,此已不同於民間信仰的多神崇拜;唯追溯佛法的源頭,並無多樣化的儀軌可求。佛說無量法門,而其任何一法,只要專心修持,就能成為一切法的總持,所以《楞嚴經》有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任一法門就等於一切法門,具足一切法門的功用。《維摩經》更加開示出不二法門,否則,容易和民間信仰混淆,與多神信仰合流,而予人以神佛不分的印象。

再深一層說,做為一個佛教徒,如果為了滿足不同的願望,而經常變換修行的方法和崇拜的物件,便會失去中心的目標。正信的佛教徒,信仰三寶是為學佛、修法,是學佛的慈悲與智慧,以佛法的正確指導,修行專一的法門,以達成持戒、修定、發慧等一貫的目標。只要不離三寶的原則,日復一日地,以看佛書、做佛事、持戒、布施、禮誦、懺悔等為日課,縱然不求現實利益,現實的利益也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1-2005 05: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楼的“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佛的千百億化身之一”
是这样的吗?不是。。
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
毗盧遮那佛是佛的清净法身
盧舍那佛是佛的圆满报身
。。吗?请问谁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9-11-2005 05: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data1upm 于 19-11-2005 05:21 PM 发表
五楼的“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佛的千百億化身之一”
是这样的吗?不是。。
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
毗盧遮那佛是佛的清净法身
盧舍那佛是佛的圆满报身
。。吗?请问谁懂?

这篇文章是圣严法师写的,而那些说法都是来自北传学说。俺也懒理那些化身不化身的东东,实修最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1-2005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实修。好的。谢谢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2006 01: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浅谈……黄奎

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结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心理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嬗变和演进。21世纪的我们,无疑应当以发展变化的眼光,采取理性分析、一分为二的态度,辩证地对待历久弥新的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现象。

    一方面,对于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有益无害或无伤大雅者不妨随顺之,以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可能是较为可取的文化策略。如民间对于福禄寿喜财等神祇由来已久的崇拜,对福星高照、天官赐福、五福临门(五只蝙蝠图形贴于门上,最新的象征事象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及吉庆有余(鱼)、岁岁(碎碎)平安、年年高升(年糕)、早生贵子(红枣、花生、桂圆等)等的祈求,充分表达了底层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虽并无多少科学道理,似亦无可厚非。宽容视之,凡此种种美好的联想和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于底层民众调适苦乐无常的世俗生活,或许不无积极意义。围绕十二生肖文化和传统民俗节日(如以屈原崇拜为核心的五月五端午节,以月圆人圆、万家团圆为追求的中秋节)等民间信仰衍生物而出现的文化消费现象(如赛龙舟、吃粽子、月饼)及其不容小觑的巨大商机,尤其是以驱邪禳灾为终极心理诉求的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习俗在当代的屡禁不绝、甚至不得不驰禁,都昭示着古老的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而以关羽崇拜中的“华容道义释曹操”传说为基础的华容道智力游戏等的经久不衰,更提示我们不应忽视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中的科学内涵及其创造性转化。尤为值得指出的是,历经岁月沧桑、绵延流传至今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如中秋佳节、关羽崇拜、妈祖崇拜),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民族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培育和强化海内外炎黄子孙,尤其是台港澳同胞同文同种、血浓于水、兄弟一家亲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觉,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亟需发扬光大的意义与价值。

    另一方面,抛开众所周知的城乡民众婚丧嫁娶过程中“冥婚”、看风水之类迷信活动死灰复燃,“民俗搭台、经济唱戏”及电脑算命、寺院除夕夜有偿撞钟之类利益驱动现象甚嚣尘上不谈,对于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事象中荒诞无稽、谬种流传甚或有害无益者理应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古人因“拾遗”与“十姨”谐音而以讹传讹,将唐代杜甫(杜拾遗)、陈子昂(陈拾遗)分别穿凿附会为女性神祇“杜十姨”、“陈十姨”,塑像立祠,顶礼膜拜,“杜十姨”庙、“陈十姨”庙一度盛行民间,令人啼笑皆非。这一历史现象与汉语谐音联想有关。至于汉语谐音联想的当代表现,则要首推近年来日甚一日的对于数字8的崇拜和对于数字4的禁忌。由于数字8在粤语中与“发”同音,广东、香港地区的经济强势使得民间对于数字8的崇拜风行至今,人们对于含有数字8的车牌号码、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等趋之若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定为2008年8月8日晚8时,似乎也是顺从民俗的产物。粤港地区对于发菜的畸形消费引发西北地区对于发菜的狂挖滥掘,已严重破坏西北相关地区脆弱的生态平衡。由于数字4与“死”谐音,4的命运与8截然相反,人们对4避之唯恐不及,某地甚至宣布将数字4从机动车牌号码中彻底清除,并称此举旨在“以人为本”!人的姓氏与求职结果本来无关,但裴姓、梅姓求职者却屡屡碰壁,个中原因竟是由于“裴”与“赔”、“梅”与“霉”谐音!近来来还兴起若干不伦不类的中西合璧式的奇特时尚,如大学毕业生求职不顺利,大学校园里便开始流行选择不同职业要烧不同的香的说法和做法,如想进国家机关(Office),须去卧佛寺烧香;想经商(Business),须去碧云寺烧香;想当老板(Boss),须去报国寺烧香;等等。而农村广泛存在的某些与树木种植有关的民俗禁忌也很值得关注,如院内忌种桃树,因桃木辟邪,种桃树会引发灾多的联想,且“桃”、“逃”谐音,易引发逃荒要饭之不吉利联想;“梅”与“霉”、“媚”谐音,主克妻或败家,故院内忌种梅树。又如,民间盛行“出门见丧”的忌讳,而“丧”、“桑”同音,故院前忌种桑树。再如柳树无籽,主“留不住子(即后代)”,故庭后忌种柳树,以免绝后。凡此种种颇可商榷或质疑的非理性事象,恐怕很难让人听之任之,等闲视之。

    从以上挂一漏万的谐音联想式民俗事象不难看出,作为弥散性和历时性均至深至巨的强大惯性力量,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态与社会心态影响极大。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为遁辞,拒斥应有的理性探究和价值判断,良莠不分地为一切曾经、正在和将要发生的民俗事象做正当化与合理性辩护,恐难免思想懒汉、学术单面人甚或文化乡愿之讥。而如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上正本清源,开启民智,因势利导,移风易俗,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良性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义不容辞的智力支持,无疑应当成为今后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研究中“问题意识”的起点和学术良知的底线。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06 0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仰民俗……陈桂炳

信仰民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一种以汉民族传统历史文化为深刻社会背景,并深深地植根于民间的特殊文化现象,与我国现有的佛教、道教、伊期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五大宗教相比较,民间信仰没有明确的创始人,也没有固定的信条、教规、组织形式等,并不形成一个社会实体,因此从严格意义上看,它不是宗教。但民间信仰源于宗教历史的早期形态即自发宗教,后来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其思想意识的核心是信仰鬼神,相信神灵能支配人生,福佑信仰者,在信仰活动中,又有神庙、神像的建造,以及相应的崇拜礼仪等,从而具有一定的宗教信仰属性,这样,从广泛意义方面看,民间信仰也是宗教信仰。另外,在民间信仰与民俗的关系上,可以说两者是连成一体,难以分离,因此有的学者干脆把民间信仰称为民俗信仰,或称为有宗教属性的民俗。民间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民间信仰与民俗的关系,是我们在把信仰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讨论时,首先必须加以注意的。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的社会生活为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空间,也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难题。客观地说,民间信仰有它的封建迷信和社会的负面作用,又有其合理内核和社会的正面功能。对于社会主义时期将长期存在的民间信仰,既要看到其消极性,又要正视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既不能因其消极性,而企图运用行政手段一下子加以消灭,历史事实已证明这是难以奏效的,也不能因其存在的所谓合理性而加以媚俗或放任自流而不加引导。比较现实的态度,是在坚持宣传无神论及其理论基础唯物主义的同时,对民间信仰加以积极的引导,并加强对有关活动场所的管理,使之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就是我们把信仰民俗作为一种将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积极地加以探讨的主要目的。


摘自《泉州民俗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06 01: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仰民俗:第一节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始于人类历史初期的原始社会,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对大自然中的种种怪异自然现象感到迷悯和无法理解,故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存在着可以主宰人类命运的超人力量,于是就产生了自然崇拜。自然崇拜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受自然力量的支配有关,由于这种异己力量长期以来仍在时时地支配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自然崇拜至今仍残存于民间,成为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信仰民俗文化现象。自然崇拜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水火、动物植物等等。我们这里只介绍在泉州人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或较有文化内涵的几种自然崇拜,如大地崇拜、风雨崇拜和生殖崇拜等。

一、酬天敬地

比起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具体的天体和气象崇拜,人们对抽象的“天”崇拜出现的较晚,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当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由于现实政治生活的启发,天上诸神中也出现了至尊的“帝”,以作为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来又进一步人格化,演变为玉皇大帝,成为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最高神明,泉州人俗称“天公”。泉州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一289年)的元妙观(初名白云庙),乃奉把玉皇大帝的庙宇,俗称“天公观”。该观屡经改建、扩建,规模甚大,清代时总面积达数千平方米,分为四进,其中第二进为三清殿,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即老子),第三进即祀玉皇大帝的正殿。近代以来,三清殿香火冷落,而正殿香火仍颇鼎盛。正殿有尊高大的土塑玉皇大帝像,围以密帐不让人看,故人们以为玉皇大帝至尊,无人敢塑其像,皆称殿内无像。至本世纪20年代,青年学生破除迷信破门进入而被毁,但庙宇仍保持完整。“文化大革命”期间,元妙观被拆毁改为工厂,今仅存三清殿东壁的残瓦败楞。泉州元妙观是福建省最早的道教宫观,在海内外颇有影响,现正筹备重建。

人们认为玉皇大帝是主宰大地万物的至尊神,因此十分虔诚地恭祀,以祈求人寿年丰,消灾纳福。泉州敬祀“天公”的日子,每年主要有除夕夜子时的“敬天公”、正月初九的“做天公生”、六月十五的“做半年”等,其中以正月初九的“做天公生”最为隆重。人们说正月初九这天为玉皇大帝的诞日,故各家要备牲醴“敬天公”,并于厅堂点“天公灯”,以祈求合家平安、风调雨顺。有的地方早餐吃面线加一对蛋,以示长寿和走运。外出谋生的,大都等候做过“天公生”后才离家。在人生仪礼方面,如出生、结婚、寿辰等喜庆日子,也举行拜大、谢天的仪式。

也许是因为玉皇大帝居住在天上,对人间管理不便,所以人们就说灶神是受玉皇大帝的派遣而降临人间的,其身份相当于玉皇大帝的特派员,职责是维护各家各户的安宁和幸福,并监护各户人家的一举一动。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神要与其他神明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奏报民间善恶,故民间对灶神甚为敬畏,尊称为“灶君公”,并要于诸神上天述职前为之“饯行”,称“送神”。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们除备办丰盛菜肴外,还以酒糟抹灶门,谓之“醉(灶君)司令”;贴纸剪神马于灶上,以让灶神纵马上天;供品中特备麦牙糖,使灶神口甜说好话。人们还为灶神安排了个诞辰日,晋江、惠安等地定在八月初三。安溪则定在八月初一,并说灶神在这一大大清早还要上天“奏好事”,没有休息,因此为灶神庆诞和送行就同时进了。

玉皇大帝听了灶神等神明述职后,稍作准备,过了两天,即腊月二十五日,由诸神陪同,下凡视察人间善恶。疾苦,善者表彰,恶者惩处,俗谓“天神下降”。于是世间凡人又有迎玉皇大帝之举,设香案叩拜,备极虔诚。灶神陪玉皇大帝返回天庭后,至第二年正月初四才与诸神下凡“上班”,于是各家各户又有“接神”之仪。

50年代以来,送接灶神等神明及迎玉皇大帝之俗已极少见。

原始人类在崇拜天神的同时,也崇拜土地神。

汉代时,称土地神为“地母”或“地媪”。唐代以后,根据天阳地阴的传统观念,民间塑造了女性的土地神像,称土地娘娘。今天土地神塑像多为男性,泉俗称“土地公”,其造型为福相老人,慈眉悦目,银须飘洒,左手握一金锭,右手拄着长拐杖,姿势或坐或立,以坐姿多见。此神像为阳宅所祀奉,也称“福德正神”。阴宅的土地神位是一石碑,上书“后土”二字,其碑文在封建社会常因墓主人的身份而异,如平民称“后土”,士大夫称:“后土神”或“后土之神”。但也有其他称呼的,如位于惠安县埔兜山的宋朝宗室后裔的阴宅,其碑文为“土地神”三字。

尽管。“土地公”在神灵体系中的等级不如“天公”之尊,所奉把的庙宇也较小,但自古以来人们并不因此而加以轻视,反而是尊重崇祀的,且时常把天地并称,如新婚之日有“拜天地”的仪式。泉州人认为“土地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甚为密切,如俗谚所说:“土地公白目眉,无请自己来”、“得罪土地公,鸡母狗仔无法饲”等,因此祀奉活动较为频繁。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为祭土地神之日,俗称“做牙”,以祈人安、财旺、年丰,全年共计24次,逢闰照加,只有农户才于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提前一日“烧田头土地金”,以

祈求丰年。“做牙”以二月初二(相传为土地神诞辰日)的。“头牙”和十二月十六的“尾牙”最为隆重。此外,由于土地公是掌管一方土地之神,所以日常生活中凡有重要的活动,均需敬祀土地公。如大小建筑物破土时,要先向土地公祷告,并按时“做牙”,新居落成后于乔迁之日“谢土”,在安溪还要进行“关土地灯”仪式。上坟进葬要报土地神,并设“后土”碑位,以祈求亲人的灵魂在长眠之地得以安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06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祈风乞雨

风、雨等自然现象也是民间崇拜的对象。在甲骨文卜辞中,风和雨被视为天帝属下的神灵,《周礼.大宗伯》称之“风师雨师”,屈原的楚辞作品特称风神为“飞廉”和“风伯”,雨神为“蓱”。古代泉州人对风神和雨神的崇拜甚为虔诚,各县都建有风云雷雨等神坛。为了祈求风雨,不少地方还专门建有祠庙,如清雍正五年(1727年)建于惠安县南门外新亭尾街的龙王祠,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建于泉州府治东北虎头山上的风神庙,等等,均为地方官员主持兴建的。而光绪年间(1875--1908年)建于南安县署西面的龙王庙,不仅祀龙神,还兼祀风云雷雨师。实际上,泉州人祈求风雨,并不只局限于以上场所,也不都是直接向风雨之神祈求,较多的倒是采取间接向其他神灵祈祷的形式,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如航海者祈风,务农者乞雨。

泉州祈风以宋代为盛,这与当时泉州海上贸易的发达有密切的关系。北宋末年寓居泉州近20年的李邴有记称:“泉之南安有精舍曰延福,其刹之胜为闽南第一,院有神祠曰通远王,其灵之著为泉第一。每岁之春冬,商贾市于南海暨番夷者,必祈谢于此。”宋代泉州祈风有民间祈风和官方祈风两种,《闽书》卷8《方域志》中关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泉州巡辖官陈益随从郡守前往南安九日山延福寺灵乐祠神运殿祈风的记

载,是我们目前所见明确记述官方祈风的最早记录,而民间前往灵乐祠进行海舶祈风的记载,则早在唐代已有。官方祈风以南宋为多,现存于南安九日山的13段宋代官方祈风的石刻中,南宋即占11段。南宋泉州地方官员对祈风活动的高度重视,说明当时泉州海外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曾于嘉定(1208--1224年)、绍定(1228--1233年)间两任泉州知州的真德秀,对其出面主持祈风把典的目的讲得十分清楚:“唯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准时与不准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者,神也。是以国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岁而再祷焉。呜呼!郡计之殚,至此极矣,民力之耗,亦既甚矣。引领南望,日需其至,以宽倒垂之急者,唯此而已矣。神其大彰厥灵,俾波涛晏清,舳舻安行,顺风扬帆,一日千里,毕至而无梗焉,是则吏与民之大愿也。谨顿首以请。”至于祈风活动的时节和地点,官方和民间不尽相同,南安九日山通远王祠为宋代官方的主要定点祈风处,每岁两祈,一为夏四月的“祷回舶南风”;一为冬十一月前后的“遣舶祈风”。而民间祈风则较为灵活,其时节,或于夏冬,或于春冬,如前李邴所称;其地点,既有前往南安九日山通远王祠的,也有就近进行,如惠安的海商祈风,即在本邑添奇铺海滨的大蚶庙。

祈雨,泉州民间俗称“乞雨”,其崇拜的神灵对象甚多,包括龙神以及众多的地方神,仪式有民间和官方之分。以龙神为祈雨对象,与道教和佛教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如道教的《太上洞渊请雨龙王经》说,天旱诵经可召龙王普降喜雨,佛教的《华严经》也说,龙神能兴云布雨。就德化而言,是邑多山田,涝不为害,故少祈晴,多祈雨,凡遇旱,古代地方官员时常组织民众祈雨,设龙王神坛于城隍庙,牒告城隍,官民朝夕拜祷。至于野外那些传说有神龙潜伏其间的龙潭,更是历代百姓的祈雨之处,如位于县南5公里的火烽岭

龙潭、县北金鸡山瓮谷中的黯坑龙潭、香林寺前的赤脚龙潭等,其中在梅中里的左溪龙潭之上还建有龙王庙,南宋时,泉州郡守真德秀尝祷雨于此。除了龙神外,人们还向一些地方俗神祈雨,如天后妈祖(林默)、保生大帝(吴本)、青山王(张悃)、通远王(永春乐山隐士)、清水祖师(陈普足)、临水夫人(陈靖姑)、蔡真人(蔡如金)等。甚至连异石也成为人们祈雨的对象,如永春“县治顺溪而西五里,有庙日:‘石鼓’,不知肇于何时。溪之石可一二数,而所谓鼓者,与他石异,然以鸣与不鸣为雨旸之候。父老言曰:‘然也。’庙

剥不治。绍兴乙亥(1155年)大夫黄璃新之,自是祈望者日谨,而吏雨旱之祷必往焉”。

新中国成立以前,泉州农村尚有祈雨之俗。祈雨规模大小不一,小者抬出铺境保护神“铺主”和“境主”,大者需抬出城隍爷、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龙王爷等偶像,届时设置香案,主持人多为当地耆老绅士,参与祈雨者,均需头扎白巾,身着素服,且不得撑伞戴斗笠,任凭炎日暴晒以示虔诚。嗣后,主持人即率领参加祈雨的民众,由神轿带路,前往江海湖畔,或溪边潭墘,打水捞物以卜雨晴。一路上,祈雨民众跪拜叩头,呼大跄地,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久旱无雨,田园难播,颗粒无收,百姓艰苦,乞求皇天,早降甘露。”或“乞雨乞雨,烂肠烂肚,皇天不顾,百姓无路,……”,其词各地大同小异,其内容均是向皇天哀诉民间苦旱惨状,祈求早降甘露。打水捞物时,如捞到小螃蟹或螺狮,只能卜小雨;只有捞到“水龟”(一种生活于水中的扁圆形小虫)才可卜大雨,说是“水龟”为龙属,以龙可兴云布雨。而在晋江,若捞到小虾,则示为无雨之兆,务必反复祈求,以感动皇天,降恩赐雨。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人民政府的宣传教育,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气象预报事业的发展,祈风乞雨之俗已经废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06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种特殊形态,作为社会现象,曾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在我国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红山文化等原始社会遗址,均发现过陶塑、石祖等“生殖崇拜”的遗物,但因过去从未披露而鲜为人知。本世纪80年代先后在内蒙古阴山、广西左江、新疆天山等地发现的岩画,也都有以男根女阴,交媾、求生舞蹈及感生脚印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殖崇拜形象。对于这种社会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国华研究员指出,在初民的意识中,满足性欲与追求人口繁盛全然是不相干的两回事,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与性欲无涉,它既不是色情也不是淫荡。“出于对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的严重关切,原始人类中出现了生殖崇拜。换句话说,生殖崇拜深刻反映了一种绝对庄严的意志--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

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是一种遍及世界的历史现象,不少地方至今尚未绝迹,在泉州这片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土地上,也可以看到残存于民间的一些生殖崇拜的遗迹和民俗。泉州有一处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著名古迹,叫“石笋”,位于泉州临漳门外(今新门外)的笋江畔,其高达三米多,由数段直径不等且石面粗糙的花岗岩石雕缀合而成,全形呈圆锥状,与竹笋相似,石笋与笋江及江上所造之石笋桥,都由此而得名。其实,坦率他讲,石笋“从其形看,与其说像笋,不如说像男性生殖器”。而早在古代诗人的题咏中,也已含蓄地指出了这一点,如明代惠安人黄吾野诗即称之“一片云根天琢成”,此“根”字在唐人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中,被用来指称生殖器官。故泉州人又称石笋为石祖,由此看来,石笋当为雅称。据当地老人介绍,石笋是于解放初移动约七八米,才位于现址。移动前,石笋下面还有个基座,是由两块花岗岩石叠在一起,近似磨盘,其中一块中间凹下,当地人称为“仙尿盆”。俗信崇拜这石笋,可使不育妇女怀孕,也可使家畜繁衍,五谷丰登。通过膜拜石笋来促进人口的繁殖和物质生产的发展,这正是生殖崇拜所具有的两个主要功能。惑于风水之说的泉州人,对石笋的功能还加以进一步发挥。于北宋大中祥符

四年(1011年)任泉州知州的高惠连,曾因“逞私憾”而做了两件为后来社会舆论所无法原谅的事:一是把原位于泉州城南之东的府学西迁;一是把竖立于笋江之畔的石笋击断为二。人们因此把日后泉州地区“衣冠遂减畴昔”的责任追究到他的身上。由于石笋被认为是关系到泉州人仕进发达的大事,所以南宋时即被修复,故乾道五年(1169年),泉州知州王十朋才有咏石笋桥的诗句云:“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民间又有传说,称清源山是“山公”,紫帽山是“山母”,二山交会于笋江,但“山公”卑下,“山母”隆起,故堪舆家认为需建此阳物即石笋,以振乾纲。

据现有地方文献的记载,我们只知道石笋存在于高惠连任泉州知州的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以前,其建造的具体时间己无考。由于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誉,而笋江石笋又具有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湿婆神祗的功能,因此它有可能是古婆罗门教在泉州的遗物。不过,早在北宋,已融人民间信仰,而长期以来,又主要是以信仰民俗的形态而存在于民间的。

类似笋江石笋的石祖崇拜遗迹,据在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的一位研究人员告知,以前他在进行泉州市文物普查时,于惠安、南安、石狮等地也发现多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还于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面,发现了一处女阴崇拜遗迹,其旁尚可见到崇拜者来此燃香火和烧金纸留下的余烬。福建其他地区至今尚未听说有发现原始社会时期生殖崇拜的遗迹,因此泉州这处甚为罕见的女阴崇拜遗迹的起始年代,很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生殖崇拜的实质是人口问题,它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意义,其现实意义则在于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某些社会弊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生殖崇拜曾经是研究者难以步入的“禁区”,80年代以来,生殖崇拜的研究,正成方兴未艾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06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仰民俗:第二节 神鬼崇拜

多神崇拜是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众多的神灵,大致可分为自然神和人神两大系统,自然神如前所述,本节“神鬼”并称,主要是指人神。

一、崇拜祖先

祖先崇拜的产生和古老的灵魂信仰观念有关。原始人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不灭,这灵魂具有自然精灵那样的超自然力量,有能力保护本氏族成员,因此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就出现了祖先崇拜。直到今天,崇拜祖先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敬祀仪式,来表达对祖先养育之恩的缅怀,同时又祈望祖先幽灵能庇佑子孙,福荫后代。

泉俗祭礼,古时很讲究繁文褥节,后人多视为迂远,在祭祖活动中,祭奠礼仪多有简化,其祭日也有所变通,只有世家大族或士大夫家,才有严格遵行者,以求合于古礼。泉州人祭祀祖先的仪式,如以参加者的范围而言,大致上可分为家祭和族祭两种。家祭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规模较小,其祭祀对象在封建社会前期限制甚严,后期才放宽至四代以下近亲祖先。泉俗于家宅厅堂正中设龛供奉祖先神位,称“木主”,如今已以祖先遗像代之,其祭祀的时间主要为传统年节(如元宵、中元、冬至、除夕等)、家祖忌辰等。虔诚者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也要焚香致敬。另外,还有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不定时进行,如家人出生、婚嫁、寿庆、致富、脱险、解厄等,都要拜谢祖先。甚至受欺蒙冤无助者,也会拈香哭诉于祖先灵前,以祈求庇护。而清明、冬至等年节的前后各十天,则是前往祖先坟墓祭祀的日子。

族祭以同姓族人为单位,规模大,礼仪隆重。族祭除墓祭外,地点即在家族祠堂。民国前,泉州城乡大都建有族姓词堂,如郡城承天巷即有陈、林、张、王、曹、顾六座大宗词。有的家族因无力建筑,则以祖匿为祭祖庙堂,家族内各支房祠多是原来祖盾。祠堂中供奉有本族四代以上至肇基本地的一世祖诸神位。族祭时间为每年的清明节和冬至,称春、冬两祭,另外,各姓始祖诞辰日(俗称“祖公生”)也举行祭祖仪式,如陈姓祭舜帝、林姓祭比干,吴姓祭泰伯或其第二十世孙季札等,其规模更大,甚为热闹。

泉州舍族祭祖的日期一年四季都有,一般为正月初一、三月初二、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十二月十五,其中以十二月十五的祭祖规模最大。举祭时需张挂祖图和陈列祖杖,还要跳一种传递祖杖的舞蹈。畲族的祭祖活动是他们的盛大节日。

在敬祀祖先的活动中,一些有功于国家和人民的远祖,后来还进一步演化成民间崇拜的俗神,如萧太傅、郭圣王等。萧太傅即西汉宣帝时的朝廷大臣萧望之,是萧姓族人敬祀的祖先神,传人泉州后遂转为当地保护神之一,民间崇奉为“阿爷公”。现供奉于南安县诗山凤山寺的广泽尊王,原是郭姓族人崇祀的祖先神郭忠福,后来也转为南安县的地方保护神。

崇拜祖先的习俗,表现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伦理孝道的热衷,在社会生活中加强了宗亲之间的团结互助,如对贫困族亲的赞助,婚丧喜庆的帮办,家庭纠纷的调解,生产劳动的互助等等,也加深了“三胞”对祖籍故土的血缘亲谊,对于这些积极作用,是应该加以肯定的。但是在敬祀祖先的活动中,也引发过宗族纠纷、民间械斗等弊端,这种消极面,则是应当加以批判和制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06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崇奉俗神

泉州俗神众多,主要为地方性的民间神,也有全国性的民间神,其中以来源于历史人物的神明居多,他们生前或为封建王朝官员,忠勇节义,爱国爱民,功绩显著,从而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祀;或为有一技之长的平民百姓,诚信仁孝,多有善举,堪为表率,也受到人们的怀念和奉祀。当这些历史人物由人成神后,据说又能显灵护国佑民,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求必应,能随时为民排忧解难,消灾纳福,这就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信仰者,而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利用神权来支持政权,也十分重视“赐命驭神”,这就使得俗神崇拜代代

相传,并形成了相应的信仰民俗。

泉州人崇拜的关帝,乃是因借助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而家喻户晓的三国历史人物关羽,是一尊全国性俗神。泉州崇拜关帝的庙宇很多,其中香火最盛的是泉州城内涂门街的通淮庙。明末泉州名学者李光缙在《重修关帝庙记》中写道:“今天下祠汉寿亭侯者,遍郡国而是。其在吾泉建宫,毋虑百数,独我儒林里中庙(指通淮 庙)貌为胜。询之故老,不知创所由始。相沿至今,上自监司守令居是邦者,迨郡荐绅学士,红女婴孺,无不人人奔走,祷靡不应,应靡不神。”故信男善女们来庙焚香求签者络绎不绝,求卜内容包括婚姻生育、建房置业、患病求医、出洋谋生、平安运气等。旧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日,还有求“公签”,即公推一地方绅士代卜当年地方的大事。

保生大帝,又称吴真人、花桥公,俗名吴本(979--1036年),北宋泉州同安白礁(今属漳州市所辖)人,生前为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去世后被闽南人尊奉为医神,在泉州各县都有吴真人宫庙,不少地方还把吴真人奉为境主。过去,人们除了平时前往吴真人庙祈求康复、消灾、赐福外,如遇上疫情发生,还抬出吴真人像巡境驱疫,仪式十分隆重。如今泉州的一些吴真人庙宇,已不是单纯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如花桥(传说曾是吴真人在泉州治病救人时的驻足之处)慈济宫,一百多年来成为泉州民间公益事业的活动地点,其赠药、义诊等善举,至今蝉联不断,这正是吴真人生前济世救难精神的体现和弘扬。

天后妈祖,原名林默,又称林默娘,北宋人,960年出生于泉州(时称清源军)莆田县湄州屿,987年去世,其时莆田县已属于979年新置的兴化军。因妈祖生前时常扶危济险,救人于水厄海难,故被后人敬奉为海神。泉州各县都建有天后宫庙,以沿海地区为多,其中最早的是始建于l196年的泉州天后宫(在今市区南门)。宋代泉州于晋江真武庙祭海和南安九日山延福寺祈风的仪式,到元代已被在大后宫(时称顺济宫)行香祈祷妈祖所代替。人们如遇水旱、病疫、盗贼等,也前往妈祖宫庙祈祷。由于妈祖和吴真人与泉州均有地缘之亲,且被认为能显灵庇护泉州人,故泉州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妈祖、吴真人的神话传说,民谚中也有“三月十五(吴真人生日)风吹头巾,三月甘二(妈祖生日)雨浇花粉”之说。

泉州崇拜的地方性俗神甚多,除保生大帝、天后妈祖外,还有惠安的青山王(张悃)、永春的乐山王(即九日山的通远王,原为乐山隐士),安溪的清水祖师(陈普足)、晋江的对山夫人(苏六娘),等等。

泉州曾是朱熹过化之区,又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称,故其俗神崇拜的融合性特征甚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儒、道、释的渗透,从而使其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泉州与台湾还有十分密切的神缘关系。据日据时台湾总督府文教局社会课所存的1929年《社寺台帐》所列神庙,排在前十位的神明中,即有四尊与泉州有关:王爷(泉郡富美宫为王爷总庙)、天上圣母(即天后妈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师。另据新编《晋江县志》统计,在台湾、澎湖现有的8685座寺庙中,约有2000座与晋江有渊源关系。神缘在今天已成为维系海峡两岸同胞的中国心的重要精神纽带之一。这从近年来台湾地区的民间信仰诸神抵的广大信徒,纷纷前来泉州谒祖,即可说明这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06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祭敬亡魂

在原始社会,人们认为外氏族成员及本氏族成员非正常死亡者的亡魂,会成为祟祸,危及人间,故崇拜鬼魂。到了奴隶社会,鬼魂迷信相当流行,在《左传》、《国语》等古代文献资料中,记载有鬼魂感恩报答和怀怨复仇的故事,鬼魂崇拜至今在民间仍有很大的影响。泉州民间鬼魂崇拜的习俗中,比较典型的当为敬祭亡魂的“普渡”。

“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区(包括金门)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宋代泉州于中元节举行斋醮活动时,已把佛教的词语“普渡”转化为地方民俗的名词,在南宋泉州知州真德秀的《真西山文集》中,即有称为《普渡青词》的祝文。宋代以来,普渡是在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的,其祈求的内容甚多:或祈死者无厄幽沉滞之悲;或求生者获五福康宁之祉;或蕲雨泽以抗旱;或冀赦过以除愆,等等。到清道光(1821--1850年)间,普渡祭祀仪式有所变化。道光《金门志》卷15曰:“七月朔(初一日)起,各社延僧道设醮,作盂兰会,俗名普渡,以祭无主鬼。里社公祭,各家另有私祭。”至新中国成立前,泉州沿海地区的普渡仍十分盛行,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初二杏厝王……”逐日按序,至七月三十日。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至八尺初二日,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泉州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之俗谚。

泉州古代普渡的祭祀活动,都有地方官员出面主持,他们往往利用普渡日同时祭“无主鬼”和城隍神,让合境无主鬼魂享受祭品而不为祟作乱人间,并利用城隍神威,倡善惩恶,令百姓安分守己,使官吏不敢欺上枉下。利用普渡活动来为封建政权统治服务,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官员的沟通民意,对稳定封建秩序,对封建官员的自律,和对老百姓心理的自我净化等,还是起了一定约束作用的。普渡成为侨乡泉州的一种陋俗,还是道光以后出现的”。

泉州普渡后来被视为陋俗,当与普渡这种信仰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了竞尚奢侈和结怨械斗等弊端有关,而这己超出了民间信仰的范畴。宋代泉州的普渡祭祀活动,是认真遵守朝廷“洁斋行事,毋得出谒、宴饮、贾贩及诸烦扰”的规定。但在明代,情况已有所变化,人们于中元节祭亡魂之后,随即举行会饮。至清代,普渡奢靡渐成风俗。乾隆《晋江县志》曰:“普渡,拈香、搭幛棚,连宵达旦,弹吹歌唱,醵钱华费,付之一空。”光绪末年,泉州名士吴增著《泉俗激刺篇》,也称当时普渡“小乡钱用数百万,大乡钱用千万强”。前面已提及的石狮“龟湖大普”,其普渡之日,数十台戏同时于一村演出,家家户户以“五斗米篮”盛菜肴祭敬,以晒谷物的大蔑盖为桌,席地大宴宾客,大家均以客多为荣,以客少或无客为耻,故即使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被强拉入席,以助声势,如此铺张浪费,致使许多村民为了大做普渡而倾家荡产。在清代,泉州地方封建势力抬头,他们控制了铺、境的祀神祭鬼活动的指挥权,往往为了私人的恩怨,蓄意挑起铺、境间的械斗。有的好事者为向仇家示威,还于普渡日抬出铺主公和境主公巡境游行,也往往因巡境越界而导致流血械斗。清代泉州有名的“东西佛”械斗,延伸三百多年,为祸之烈是历史上所没有的。

新中国成立后,普渡因被明令禁止而大力收敛,但80年代以来,民间又于中元节前后的一个月时间内,私下敬拜无祀鬼魂。因此了解普渡习俗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移风易俗,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2007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自然要顶一顶。。。

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不知有没有统一的一天?

也许该说合一吧。。。宗教合一同修,拉长补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007 07: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常乐我净 的帖子

全真道咯,儒释道三教合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07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data1upm 于 19-11-2005 05:21 PM 发表
五楼的“釋迦牟尼佛是盧舍那佛的千百億化身之一”
是这样的吗?不是。。
釋迦牟尼佛有千百億化身
毗盧遮那佛是佛的清净法身
盧舍那佛是佛的圆满报身
。。吗?请问谁懂?

是大乘佛教的说法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2007 1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唔讲得 于 12-1-2007 07:56 AM 发表
全真道咯,儒释道三教合一。

我国华人几乎都是“三一教”的,只是没发觉。
在马来西亚,华人在填Form时,只能在宗教选择填写:Buddis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5-2024 12:08 AM , Processed in 0.100545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