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财散人聚

[道是道亦非道,明是明亦非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8-4-2007 11: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0 财散人聚 的帖子

要点总结

  金融及房地产行业公司排除在外 (那我的ASIAPAC不合格咯

  公司市盈率水平低于行业中值水平

  市盈率水平低于过去五年平均水平

  市盈率比上五年盈利增长率与五年股息生息率之和(股息调整后的PEG)小于或等

    于0.5%

  五年期间每股盈利增长率低于50%

  股票的机构持有率低于机构总体持有率的中值水平

  最新一季度的负债与总资产比率低于同期该行业的中值水平。




文摘:老西理财

[ 本帖最后由 财散人聚 于 28-4-2007 11:5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4-2007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独木舟,股海游。。。。(四)

老子哲学中的活东西和死东西

(“道德经”,有人用于政治,有人用于军事,现在,还有人用来指导炒股(投资、投机或者赌博),那么老子到底说了点什么呢?5000字,结果是,你有你的老子,他有他的老子,50万字也不定解释的清楚。转此文,供喜欢“道德经”的坛友参考)

引言

  老子的《道德经》(或云《德道经》),是古代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早期中国哲学史上罕有的一部关于宇宙本体论的思辨著作。

  老子全书,不过区区五千言。而千百年来对老子的研究和解释,则下百千万言。一想到这一点,本来即足以令后起的研究者怯步——试想我们对于老子,是否还能讲出任何新东西呢?

  然而,尽管考虑到这一点,笔者还是相信,这一工作有必要从头做一下,为什么?

  对于老于哲学,多年来的许多研究者,都把精力集中于争论一个问题——老子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实际上,老子就是老子——远古一位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而极其创造性的思想家。说他是唯物的,并不能抬高他。说他是唯心的,亦不能贬低他。真正的研究只应当理解他;这就意味着——要揭示出老子哲学的基本原理。事实上,只要能找到这个主要原理,笼罩于老子哲学之上的种种神秘烟雾,就可以烟消云散了。

  本文的基本目的,就是试图揭示老子哲学中起决定作用的这个主要原理,亦即它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看看它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

    l、老子一书源于口授

  正如他的神秘哲学一样,老子其人也是一个谜。关于他的生平,历史上有过太多的说法,其结果却是没有一种确凿无疑、可资凭信的说法。

  现在大致能相信的,只有关于他的这样一些事迹。

  老子名聃。春秋末期楚地人。曾在东周宫廷中任守藏史(这个职位是世官世职,即世袭),掌管天文及文书档案。晚年周王室衰弱,乃去官,赴秦国。过函谷关时,为关尹子口述作书。即《道德经》。其后不知所终。

  现在所见《道德经》的最早文本,是1973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的两种帛书,即帛书甲本与帛本乙本。就内容看,两种帛书本与原通行于世的西汉河上公本,具有一些重要的差别。即:

  1.传世本老子一书有《道经》、《德经》两部分。在通行本中,《道经》居前,《德经》在后。两帛书本则次序相反,因此被称为《德道经》。

  2.通行传世本分全书为八十一章,帛书本则不分章。

  3.通行传世本中作为语助词的“兮”字,在帛书本中一律写作“呵”。如“渊兮,似万物之宗”;写作“渊呵,始万物之示”。

  4.帛书中多用假借字。同时同地出土的甲、乙二本,也常有不同写的借字。如,写“谓”作“胃”,写“其”作“元”,写“冲”作“中”等。又如河上公本六十一章“常以靖胜”一句,在帛书甲本写作“恒以靓胜”,而乙本则写作“恒以静朕”。

  由上述差别可以作出两点重要推测;

  1.帛书甲、乙本之间以及它们与传世本存在如此显著的差异说明,直到西汉初年,《道德经》一书尚无统一的定本。

  2.“呵”与“兮”胡比,似更接近于口语。联系帛书甲、乙本中借代字极多,借音字互不同,并且不分节的事实可以想见,《老子经》一书实源自口授的记录。

  本文对老子哲学的引证,以通行的河上公本为据,同时参用两种帛书本。

2、《道德经》与《德道经》

  道与德,是老子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关于“道”的语辞涵义,前人诠释甚多,此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黑格尔的见解。他在讲论老子时指出:

  “道在中文就是道路、方向、事物的进程”;因此也就是“一世事物内在的逻辑。”参证于老子所说:“道者,万物之奥也”(62章);可见他对道的这一理解,是正确的。

  “德”,枉古字书中有两种涵义。

  一、“德,得事宜也”(《释名》)。

  二、“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说文》)。

  也就是说,能抓住事物之根本,从而“外得于人,内得已”,是谓有“德”。

  老子说:“孔德之谷,唯道是从。”(21章)这里指明了德对于道的依存关系—一道为本体,德为器用。从老子书中对道与德的论述看:

  老子所谓道,“天之道”也,是指事物发展、变化、运动的总规律;相当于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宇宙中永恒的逻各斯。”而老子所谓德,则是人之道,即人世上祸、福、兴、亡、成、败相互替易变化的规律。如果说《道经》是老子的自然哲学和方法论;那么《德经》就是老子的历史哲学和政治论。

  由此也就可以理解老子——书为什么有《道德经》与《德道经》两套写本了。看来是这样的:要向老子——书中寻求帝王治国之术的汉初政治家,所重视的是《德经》。所以马王堆西汉贵族墓中所掘出的两种昂书均以《德经》居上篇。后世的玄学家们,所更重视的却是老子的形而上理论。所以西汉后期的另一种传本(河上公本)便把《道经》置于上篇了。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所谓“君人南面之术”,即治国之术,政治哲学。又说:“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夫扎学,兼弃仁义,日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在这里班固所说的“君人”与“放者”,看来亦即指政治家与玄学家对老于哲学的两种不同态度。

  其实,老子既是一位高深的思辨玄学家,又是一位有权术的政治谋略家。因而在两千年的中国历史上,《道德经》一书既是后来很多思辨玄学理论的发源之地,也是许多政治家、军事家乃至阴谋野心家,从中汲取斗争策略术数权谋的秘本珍籍。其原因,盖于此也。

3、道的二律背反

  老子研究中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即老子的道究竟是物质实体抑或是精神实体的问题。

  然而,若要在正理解老子,没有必要陷入这种经院式的循环辩论中,而应当深入分析“道”的真实意义。如果打破老子思想的神秘外壳,通而观之,那么老子的全部哲学可以提挈领地概括为三句话,即:

  太初有道。

  其道一为“变”,二为“反”。

  圣人用之:明道,通变用反。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章)。这两句话是《道经》的开篇之首,对于老子全书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它以思辨的形式,道出了规定与否定、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

  斯宾诺莎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规定就是否定。”斯氏的这个命题所提示的是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具有无限性的实体来说,在质上对它的每一种确定,都必然意味着对其无限性的限制,因而意味着否定。

  斯宾诺莎曾经把无限性比做一个圆环。因为一个线段当它构成封闭的圆圈时,是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因而在质上是无限的(尽管它在量上是限的)。而其它任何一种开区放问的线段,则无论在量上可以延展多么长,但在质上总是受到起点和终点的规定,因而是有限的(正是在同样的意义上,黑格尔把“绝对理念”也比做圆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命题,与斯宾诺莎的“规定即否定”这个命题具有相同的涵义。老子认为,记本身无起点亦无终点,“绳绳兮不可名”(14章),是不可规定的无限实体。但另一方面,老子又认为,道也不是栖身于宇宙之外的一个超越物,它存在于宇宙中,存在于事物中。

  这里老子实际提出了一种蕴涵矛盾结构的命题,即:

  一方面——

  道不可道,不可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1章)

  道无形,无象。(“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14章)

  另一方面——

  道可道,名可名。(“吾不知其名,强为之名,字之曰道。”)(15章)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圆众甫。”(ZI章)

  道有形,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其中有精”。)(ZI意)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康德所谓“二律背反”,也就是逻辑上的所谓“悖论”。

  黑格尔曾指出:“东方的哲人每每称神为多名的或无量名的,……因为有限的名词概念,不能满足理性的需要。”(《小黑辑》第 109页)老子之所以视道为不可道,不可名其原因盖也在于此


[ 本帖最后由 财散人聚 于 28-4-2007 01:1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4-2007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2 财散人聚 的帖子

老子认为,驾驭着方有而又超越千万有之上的道,乃是万物所生的本根。“夫物芸芸,各归其根”(16章)。由这一观点中,他引出反感觉论的认识论。他说:“天下有始,司以为天下母。即得其母,以知其子。”(52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47章)“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47意)

  宇宙中的万物纷纷芸芸,而“道”却是他们的总体、本根。由于万物形态及现象的多样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达到片面的局部。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万物的总体实体和本体,“道”。从而做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

  老于贬低感性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从宇宙现象和人世经验的流动不居中,意识到感性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偶然性、主观性。黑格尔指出:

  “对那些断言感官对象的实在具有真理性和确定性的人,他们最好是回到那最低级学派的智慧……因为对于那些了解了这种神秘的人不仅仅达到了对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怀疑而且甚至于对它们的存在感到绝望,他们一方面否定了感官事物,一方面也看见感官事物否定其自身”。(《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第241页)

  老子正是从对感性事物的这种否定中走向对感性知识的怀疑和否定。他要求越过感性现象而直接深入到对宇宙实体——道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认识才可以推导出对各种特殊事物的先验性的认识。所以老子这种反感觉论的认识论,实质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尚处在萌芽形态的理性主义。

4、“道”的涵义

  那么,“道”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老子认为,道的法则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道者、变也。

  二、变者,反也。

  他用这样三个字概括道的内容:“……曰逝、曰远、曰反。”(25章)

  逝者,消逝。远者,遁远。逝与远,都是指事物之发展变化。反者,物极必反也,也就是毛泽东常说的“事物走向反面”。

  为了真正理解老子,这里有必要研究一下老子皙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有与无。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撤。(于省吾《诸子新证》云:“缴者,归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古。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章)

  应该指出,对“有”与“无”这一对范畴的辩证分析是哲学史上(希腊、印度、中国)一切早期哲学的出发点。黑格尔的《大逻辑》和《小逻辑》亦都从“有论”开始。

  在魏晋时代,玄学家也对这一对范畴甚感兴趣。然而,这一对范畴,却被王弼、何晏等一班玄学家解得玄之又玄,以至完全变成了不知所云谓的离奇神话。实际上,老子命题所蕴涵的道理是简单的。

  试考察一个事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形态正化,即可发现这样的规律:某一事物,起初呈现为一种存在形态,而在后来的发展中遂渐变为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新存在形态。(例如,一粒微小的树籽,通过不断的发育变化最终长成为一棵高大的树木。)

  如果对事物的这种形态变化作抽象分析就可以指出这乃是一个二重化的过程:一方面是事物原有的旧形态通过变化过程而消失即由有转化为无(种籽)。另一方面是先前潜在的事物新形态,逐渐生成出现即由无显现为有(大树)。

  例如大树先前是无,在树籽的无化中转化为有。树籽原来是有在大树的形成中消失于无。(参见列宁《哲学笔记》:正在开始的东西还不存在,它只是走向存在。从非存在到存在,非存在同时也就是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4-2007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3 财散人聚 的帖子

由这种分析就不难引出如下的结论;

  一、事物新形态是从“无”中发生的。因此,无是本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二、事物之旧形态是向“无”转化的,因此,无是归宿。(“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16章)

  这就是老子哲学最基本的原理。实际上,老子关于道的其他一切命题,都或者是导向这个原理的前提,或者是由这个原理中引申出的结论。

  老子认为,事物之由不存在(无)走向存在(有),然后,积小而成大积弱而变强,以至于全盛,最终达到顶点。再一变而为走向反面,终至灭亡而消失。如是生生不已,这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生生灭灭、存在发展所普通遵循的永恒之“道”。

  在老子书中,以大量的事例,对道的这一原理作了具体生动的说明。他说:“物壮则老”(30章)“强梁者不得其死”(42章)。“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77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76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章)。“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2章)。

5、老子的治国之术

  正是由这一原理出发,老子引出了他的治国。平天下之术,也就是他的政治哲学、历史哲学、军事哲学和伦理学。对于老子的这一部分思想,可以归结为六个字即:以反求正之术。用老子自己的话说即:“玄德深矣,与物反矣,乃复至于大顺”(65章)

  实际上老子的逻辑是极其简单的。既然一切事物总是要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大者,将变为小;强者,将变为弱;贵者,将变为贱;那么为了使大者常大,强者常强,贵者常贵,就应该反其道而求之。处大而若处小,处强而着处弱,处贵而苦处贱。即自觉地、主动地使自己经常处在小、弱、贱的地位上。这样按“道”的规律发展,结果则格格是相反即转化为大、强、贵。

  敌我们可以把老子的这种策略思想概括为以下这样一个图表:

              以反求正之术
          以退为进 以辱为荣 以少为多
          以贩为进 以缺为成 以损为益
          以愚为智 以冲为盈 以柔为刚
          以弱为强 以屈为伸 以掩为张
          以后为先 以拙为巧 以废为兴
          以下为上 以讷为辩 以予为夺
              无为则无不为


[ 本帖最后由 财散人聚 于 28-4-2007 12:0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4-2007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4 财散人聚 的帖子

 唐代以后有人认为老子书是兵书(毛泽东亦有此论)。老子书中确实包含军事哲学的内容。但这种军事韬略,并不是著于哲学的主干而只是老子“以反求正”策略思想的副产品。

  作为用兵之道老子主张以不战制战,以退制进,甚至以败制胜。他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雄天下……善有果而以,不敢以取强。(30章)“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胜而不美……胜以丧礼处之。”(31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69章)

  但如果根据这些观点以为老子是反对一切战争的和平主义者,是非攻非胜的失败主义者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并不反对战争而是以非战作为作战的战略方法。老子也并非反对胜利。所谓“胜而不美”者乃是以胜为不胜从而不断求胜以达常胜之术也。

  这种以反求正的策略思想推广于政治斗争,则可以产生一套设队陷敌、阴谋制人的权谋术数。故老子说:将欲掩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39章)又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65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

  这种权谋术略构成老子政治哲学中阴险的一面。亦成为后世许多政治、阴谋家张权制敌的法宝。所谓“君王南面之术”者实即指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4-2007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5 财散人聚 的帖子

6、老子的伦理哲学

  还是从“以反求正”的原理出发老子提出了他的伦理哲学——一种独特的人生价值观点。

  第一老子依据相反者相成的原理,认为人类行为的善与恶、美与丑的观念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反相成、互为依托的。没有绝对的美,亦没有绝对的善。美和善,是与丑和恶的观念相对比较而存在的。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章)又说:唯之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2章)

  第二,由这种善恶相反相成的价值观出发,老子抨击西周晚期儒家的礼义观念他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贞臣。”(18章)“故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38章)

  第三,既然美和善总是相伴着丑和恶,智慧总是相伴着诈伪,礼义总是相伴着堕落,总而言之,既然人类在文明形态上的每一种进步,都总是伴随着道德与纯朴人性的堕落;那么,对人性最根本的改革,就是彻底地放弃对美、善、智慧、礼义道德和社会物质文明的追求,而回归于原始纯朴无知无欲的人性中去。所以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权,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使民至老死,不相与往来。”(80章)

  后一段话,体现了老子的最高社会理想。这种理想,与儒家的大同理想(《礼记》)是非常不同的。基本上,老子是反对物质文明,反对科技与工艺,甚至反对理智性和知识的。他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48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有而不恃,功成而弗居。”(2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63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64章)“是以至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

  应该指出,老子这种社会理想,表面看是一种反人性、反文明、反理性、反道德的荒谬思想。但另一方面,这正是哲学史上对于人类异化所发出的第一次抗议呼声。

  根据这种无为而治的人生哲学,老子阐述了他所理想的圣人模式。这种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不敢为天下先”,“知其白,守其辱”,“专气致柔”——无知无欲无为如同初生的“婴儿”。

  如果把老子的伦理学观点与先秦德家的伦理学观点作一对比,就会发现这两种价值观念在许多方面是相反的。

  儒家主张用世,老子主张避世。儒家主张进取,老子主张无为。儒家主张“爱人”,行仁政,老子主张“绝圣异知”。儒家重人事,老于尊天道。儒家主张“走私”,老子则主张“成其私”。儒家崇奉西周礼治,主张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以颂古的形式非今,抨击时政,主张改革政治。而老子根本摒弃礼治,认为“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主张使社会彻底退。到氏族时代去。

  孟子曾这样描述他所理想的政治家形象:“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腾文公》)

  而老子所理想的圣人形象却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温兮其若浊。”(15章)

  无棱无角,无欲无争。随器赋形,与物同化。无不变之则,无必循之径。但求遗世独立,何问世之清浊?

  老子这种拒绝承担伦理责任的人生哲学有其消极的一面。这种消极方面后来在庄子、列子一派的战国后期道家伦理学中得到更为极致的发挥。这种消极的道家伦理在认识论上发展到彻底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在价值论上则是彻底否定生存的责任和意义。不是使人敢于面对历史,面对社会的挑战,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是使人缩入个体生存的蜗壳,以个人的生存得失作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因此后期道家实际是一种十分自私的苟生哲学。黑格尔曾批判中世纪基督教的“圣徒”观念说:“假如这样的一批人要组成一个国家的话,那么他们的羔羊式的善良他们那种只知关切自己个人、自己爱护自己、自己永远看到和意识到自己的优点的虚荣心就必须扫除干净。因为那在公众中的生活和为了公众的生活并不需要那种软弱和怯懦的善良,而正需要一种强毅的善良——不要求只关心自己和自己的功罪,而要求关心公众和怎样为公众服务。

  这一批评完全可以用在后期道家身上。人类降生于地球上,是担当着责任和使命的。人应该面对历史改造世界力求有所作为,而不是逃避、无为。人应该有勇气坚持自己认为是善的原则,为一种理想作斗争,不论这种汁争使人遇到什么样的痛苦。两千年来,道家哲学中这种逃避入生责任的“无为”哲学,对我们民族的精神、性格和历史发展都造成了有害的影响。不少政治家,由于受这种人生哲学的影响,在所谓“功成绩退”、“激流勇退“的借口下,为了全身保家而逃避自己的历史责任。请看一些人生谚语如:

  “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刚易折,白易污,巧易拙。”“事事求全无可乐,人非看破不能闲。”“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求和是妙方。”“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而糊涂最难”……

  诸如此类所反映的其实正是这种无为与逃世的人生态度。

  老子这种无为哲学的消极面,后来与儒家哲学中那种重等级,明尊卑、贵古贱新的哲学相结合,遂成为维系两千年停滞的中国封建制度的两大精神枷锁。如果说,在儒家的人生哲学中,尚包含着积极进取,尊民轻君,正视人生,正视人的社会责任等人道主义成分(事实上,封建时代一切在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仁人志士,正是接受了在这种积极用性思想的陶冶的)。

  那么作为一种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老子思想却是不足取的东西。

[ 本帖最后由 财散人聚 于 28-4-2007 12:0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8-4-2007 1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6 财散人聚 的帖子

结语

  黑格尔指出:“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这样。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他的时代”。老子的哲学,也是他那个时代的儿子。春秋时代乃是古代中国史上一个天族地转的大时代。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社会的经济、政治、道德伦理和意识形态,都正在进入一个旧结构解体和新因素重新组合的过程。诸侯起来了,天子失势了。卿大夫起来了,诸侯又没落了。短短二百四十年间,大小战争二百九十七次,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一。无数世家公侯或陵夷废灭,或降在皂隶。而昔日的贱臣庶人,却纷纷登上政治权力的角逐舞台。一切传统的典章制度,都在动摇看、颠倒着、扫荡着。变革的观念深深浸润人心。当时有一位历史学家总结这种历史进程说:“社楼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左传·昭公32年》)。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这个历史时代中的一位贵族知识分子对于当时正在发生的历史进程所作的哲学概括。也是他对于时代向他的阶级所提出的严峻挑战,所给予的理论回答。如果说,老子以物之必交,必反来概括时代的运动乃是深刻的。那么,他以为可以以反求正以无为达有大,以不变之术来抗拒宇宙历史必变之流,则是貌似机智而实则愚蠢的。

  作为一个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内在缺陷、老子的逻辑方法是有严重缺陷的。

  第一,从老子书中可以着出他的哲学命题都是作为一种先验的公理,以直言判断的形式独断地给出来的。

  例如他说: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如此?这个命题是如何推知的?老子全然没有说明,在他看来,这个命题乃是公理,是不证自明的。然而,象这种直接给出而未经逻辑论证的思想,只能是真假值尚有待验明的命题,而根本不是什么真理。

  由于老子哲学缺乏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就使老子的许多命题虽然貌似有理,实际却经不起严密的推敲。

  例如老子的全部哲学都是从“反可求正”这一原理出发,认为弱小必能战胜强大,柔弱必能战胜刚强。

  但实际上,这个命题却只有在作为或然判断时才有真实性。若作为必然判断,就是根荒谬的。因为虽然世界上凡强大者都曾经过弱小阶段但却绝非凡弱小者必能发展为强大。

  另一方面何谓“柔弱”、何谓“刚强”这些概念在老于哲学中都没有严格的定义。诚然新生事物发韧之初常是柔弱的,然而垂死事物在走向灭亡时也是渐趋衰弱的。逻辑的这种不严密使老子不得不在论述中借助大量的表象和实例,并使他不得不以无内在结构的散文诗的形式表述思想。

  因此老子哲学的缺点,并非如有人所说具有过于深奥的思辩性,而恰恰是整体上的缺乏思辩性。那种散文诗的外在形式,也绝非老子哲学的优点,而恰恰暴露了它在逻辑方面的致使弱点。

  第二,从内容看,老子哲学所反映的,乃是辩证法的否定一面。马克思曾指出:

  “……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在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在这里马克思所指出的,即是历史辩证法的否定特征。

  生活于春秋那样一个变动的时代,老子对于历史辩证法的这种否定运动是有着深刻认识的。这一点在他的哲学中可以看得十分明显。

  然而老子没有认识到,在历史的辩证否定中,同时发生着社会形态的更新即肯定运动。新的,更高级的社会文明正孕育在旧文明的破坏中。

  黑格尔在论述辩证法的这种肯定运动时深刻地说过:“为了争取科学的发展……唯一的事就是要认识以下的逻辑命题,即否定的东西也同样是肯定的,……它是一个新的概念的否定或对立物而变得更丰富了。”

  然而这一点却恰恰是老子认识不到的。他所看到的只是旧事物、旧制度的崩溃灭亡,却看不到新的社会组织、新生活的强大萌芽。这也正是老子对人生、对历史采取那种极为悲观、消极、无为观点的原因。

  悲剧时代产生悲剧的人物,而悲剧的民族总是产生悲剧时代。一个积极地、主动地寻求自我变革的时代是悲剧性的。春秋正是这样一个时代,而老子则又是这个时代的一位悲剧人物。他的哲学充满矛盾。总的来看,在理论上,老子是一个失败者。而他的社会历史哲学和伦理学,则是反自然和反历史创进之流的。但在思想史的影响上,老子是一个成功者。他的政治哲学为历史上许多帝王将相所宗法。他的玄学思辨原理不但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自然哲学,而且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宗教。他的伦理学至今还可以在现代中国人的某些处世方式中看到痕迹。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老子始终被看做最深奥、最丰富的古代思想家之一。然而,这却正是中国文化史的悲剧。因为只应该是哲学思辩之起点的地方,却被后人看作了终点。老子哲学被看作古代思辨哲学的的最高产物,成为后代无数思想家不断追溯的理论源泉。甚至直到中国哲学中,我们仍可以看到被不断重复的某些老子哲学命题。黑格尔曾批评老子以“无”为本体的原理说:“在纯粹抽象的本质中,除了只在一个肯定的形式下表示那同一否定外,即毫无表示。假若哲学不能赶超出上面那样的表现,哲学仍是停在初级的阶段。”这一批评是深刻的!


文摘:作者:东方博客 贝者证券

[ 本帖最后由 财散人聚 于 28-4-2007 12:0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4-2007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7 财散人聚 的帖子

独木舟,股海游。。。。(五)


主题:彼得·林奇如何应对股市暴跌


1987年美国股市大崩盘时,彼得·林奇管理着100多亿美元的麦哲伦基金,一天之内基金资产净值损失了18%,损失高达20亿美元。林奇是如何应对的呢?  

  林奇和国内几乎所有开放式基金经理一样,只有一个选择:抛售股票。为了应付非比寻常的巨额基金赎回,林奇把不得不卖的股票都卖了。  

  过了一年多,他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后怕:“在那一时刻,我真的不能确定,到底是到了世界末日,还是我们即将陷入一场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又或者是事情并没有变得那么糟糕,仅仅只是华尔街即将完蛋?”  

  林奇是掌握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为了应对巨额赎回,只能抛售股票。那么那些用自己的钱进行投资的中小投资者应该怎么办?林奇经历过很多次股市大跌,但仍然取得了非常成功的业绩。也许他的以下三个建议值得借鉴:  

  第一,不要恐慌而全部低价抛出。林奇谈到,“如果你在股市暴跌中绝望地卖出股票,那么你的卖出价格往往会非常之低。即使1987年10月19日的行情让你对股市的走势感到惊恐不安,你也不必要这一天甚至也不必在第二天把股票抛出。你可以逐步减持你的股票投资组合,从而最终能够取得比那些由于恐慌全部抛出的投资人更高的投资回报。因为从11月份开始股市就稳步上扬。到1988年6月,市场已经从反弹了400多点,也就是说涨幅超过了23%。”  

  有意思的是,沪深股市经过前天的暴跌后,昨天收盘时上证指数[行情、资料、新闻、论坛]反弹接近4%,许多前天跌停的股票,昨天又涨停了,那些前天恐慌性全部抛出的投资人会如何感想呢?  

  第二,对持有的好公司股票要有坚定的勇气。“投资股票要赚钱,关键是不要被吓跑。这一点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林奇最推崇巴菲特面对股市暴跌时的勇气。沃伦·巴菲特曾经告诫投资者,那些无法做到自己的股票大跌市值损失50%仍坚决持股不动的投资者,就不要投资股票。  

  第三、要敢于趁低买入好公司股票。林奇认为暴跌是赚大钱的最好机会:“股价大跌而被严重低估,才是一个真正的选股者的最佳投资机会。股市大跌时人们纷纷低价抛出,就算我们的投资组合市值可能会损失30%,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不要把这种股市大跌看做一场灾难,而要把股市大跌看做是一个趁机低价买入股票的机会。巨大的财富往往就是在这种股市大跌中才有机会赚到的。”  

  也许有很多投资人在暴跌后会问另一个问题:能不能预测出股市暴跌?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看历史事实,是否有人曾经准确预测到股市暴跌?  

  林奇发现,在1987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市暴跌1000点之前,没有任何一位投资专家或者经济学家预测到这次股市暴跌,也没有一个人事前发出警告。有许多人声称自己早已事先预测到这次大跌,但是如果这些家伙真的预测到的话,他们早就会提前把他们的股票全部抛出了,那么由于这些人大规模抛售,市场可能早在几周甚至几个月前就暴跌1000点了。  

  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曾说:“如果说我在华尔街60多年的经验中发现过什么的话,那就是没有人能成功地预测股市变化。”巴菲特也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能够预测市场走势的人。”而彼得·林奇也不得不遗憾地感叹:“不要妄想预测一年或两年后的股市走势,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也许投资者会伤心地问:既然股市根本无法预测,万一再发生暴跌,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林奇的回答是根本没有必要担心这个问题:“很显然,投资者并不需要具备预测市场的能力照样可以在股市上赚钱,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就应该一分钱也赚不到。在几次最严重的股市大跌期间,我只能坐在股票行情机前面呆呆看着我的股票也跟着大跌。”  

  连林奇也不能预测股市,但他照样取得年均29%的投资报酬率,13年增值29倍,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基金经理。  

  既然我们无法预测股市,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不要预测股市。正如巴菲特所说:“对于未来一年后的股市走势、利率以及经济动态,我们不做任何预测。我们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预测。”

  投资者投资的是公司,而不是股市,因此投资者应该关注的也应该是公司,而不是股市,不管股市暴跌还是暴涨,都是如此。也许这就是最成功的基金经理林奇告诉我们应对股市暴跌的唯一办法.

文摘:老西理财

[ 本帖最后由 财散人聚 于 28-4-2007 12:3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4-2007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78 ZheHui 的帖子

致:老大

是的,最终的那关就是自己的心魔了。。。。我就买自己的一个未来,全押上去咯。。。。
三年后的ASIAPAC又有怎么样的表现,我是很好奇的。。。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4-2007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8 财散人聚 的帖子

独木舟,股海游。。。。(六)

主题:敢于孤独

先提两个问题:一,你会因为股价的涨跌而心跳加速吗?二,你能够在股价大涨大跌的时候漠然视之、心不为其所动吗?如果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只是一俗人,在证券投机行业里,你还有很多坎坷的路要走;如果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一定是一个心灵上的孤独者,为什么呢?因为只有脱离了大众思维模式的人,才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一个脱离了大众思维的人,只能是心灵上的孤独者,你没法象大多数人一样的去思考问题了,你的心灵必然是孤独的。

  大家都知道炒股最重要的是心态,而不是所谓的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炒股乃至所有技术的最高境界,简单的说,其实就是一种心灵上的升华。你脱离了大众思维模式,你达到了这种心灵上的境界,才可以成为寂寞高手。那么,寂寞高手们的心是什么样的呢?所谓天下万事万物,其理相通。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就是心灵上的最高境界!(不再探讨灭绝人性的问题了,好说不好听!)

  拥有这种境界的高人,你能说他跟大多数人一样?

  拥有这种境界的高人,他必然是脱离了大众思维模式的人。

  拥有这种境界的高人,他必然是心灵上的孤独者。

  言归正传。炒股是孤独者的游戏,因为只有敢于孤独且甘于孤独的人,才可能脱离大众思维模式,也只有这种人,才有可能达到那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心之最高境界。

  著名证券炒家陈江挺说,在证券投机行业里,几乎所有成功的投资者都是孤独者。他们必须是孤独者!因为他们常要做和大众不同的事。无论是低买高卖还是高买更高卖,他们都必须维持独立的思维,为了与众不同所以做和大众相反的事是极其危险的。他们必须有合理的解释为何大众可能不对,同时预见采用相反思维所将引致的后果。这给他们与众不同时所需的信心。

  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从孩提时代,我们就深知合群从众的重要性。胡思乱想,奇怪的主意,使你失去朋友,受到嘲弄。长期以来我们已习惯于“集体思维”、羊群效应。但炒股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股市大多数人都看好某股票,他们都已按自己的能力入场,还有谁来买股使股市继续升得更高?反之如果大多数股民不看好股市,他们都已经脱手出场,那么股市的继续下跌区间也已不大。你如果随大流,则你将常常在高点入市,低点出市,你将成为失败者。这里强调的是思维的方式。你从小学习的那些讨人喜欢的性格,如听话、合群、不标新立异等等都成为炒股成功的障碍。

  知道为什么大多数人在现实中个个都是人精,而一进入股市就全傻了的原因吗?在其他行业中的那些优点到了股市中,就全变成缺点了------这就是原因所在。

  炒股,与其他行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绝大多数人最终都必须成为失败者”的残酷性!请注意,在这里我用的是“必须”这个词!就是要说明这一点毫无疑问、也毫无商量的余地,所有的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虽然这很残酷,却是事实。所有的人都要正视且重视“绝大多数人最终都‘必须’成为失败者”这个残酷的事实。除非你捞了一票之后就金盆洗手了,否则,只要你继续玩下去,那么你就有90%的可能性最终成为失败者。这一点与其他行业的致命区别,说明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股市其实就是一个大筛子。古往今来,炒股的人络绎不绝,但是“年年岁岁股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俗话说“铁打的兵营流水的兵”,“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我说,“铁打的股市流水的股民”,意思是说,没有几个人会在这一行坚持很长时间的,在牛市中你可能生存的时间能长一点,但是没有永远的牛市,牛市过去了,就必然是熊市,有多大的牛市,其后也就有多大的熊市。所以在熊市中,多则3年,少则1年,就会淘汰很多股民。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股市这把大筛子也在不断的筛掉糟粕,留下菁华。

  之所以要提一下证券投机的残酷性,一是要说明炒股这行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不同,你在其他行业中拥有的那些使你成功的优点,一进入股市可能就变成了阻碍你成功的障碍了,想在股市中成为成功者,你需要“重新做人”----因为证券投机,需要与众不同;二是要说明想在这一行做一个成功者,绝非易事。不要相信那些自吹自擂的“股王”、“股神”之类的东东,他们要真那么厉害的话,就没事在家数钱玩得了嘛,干嘛还要告诉你呢?哈~~哈~~

  在任何行业中,想要成为一个成功者,有一些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在炒股这行,由于金融市场的快速多变,对一些素质的要求便显得特别突出。比如相信自己、热爱你做的事情等等,而要拥有这些素质,就必须要有一个前提,什么前提呢?----你要有“敢于孤独且甘于孤独的勇气和能力”。

  做其他事情,你可以辘辘无为,你可以把自己淹没在群众里,因为在其他行业中这样,其失败的效果并不是很立杆见影。但是证券投机这行,你绝不可以跟大多数人一样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这一行想要成功,你就只能做高手;如果做不了高手,你就要失败、就要被淘汰掉,只有这两条路,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你要么做一个高手,要么做一个失败者。不成功、则成仁!

  要做高手,首先要有自信,弗吉尼亚说,“象我们这样一种充满幻想的生物,比其他任何生物都更需要相信自己。如果没有自信,我们就只是摇篮里的娃娃”。是啊,自信对于“我们这样一种充满幻想的生物”来说,的确是至关重要的。朋友,如果你总是渴望生活在群众里,那只能说明你缺乏自信。没有自信,你对犯错的恐惧迟早将使你失去思考和做决定的能力。没有独立的判断力,随大流人云亦云,你迟早会发现自己是股票投资的失败者。如果你缺乏自信,如果你渴望生活在群众里,而却没有敢于孤独、甘于孤独的勇气和能力,想要做高手,可能吗?

  无论做什么,想要成为高手,你还要喜欢你做的事情才行;而且仅仅是喜欢还不够,还要热爱。比如炒股,如果你不是热爱炒股,而只是追求金钱,那么你很快就会发现炒股是多么的单调无趣,而且钱来得也远不如你想像的容易。你很快就会举手投降。所以,要热爱炒股,你才可能成为高手。但是所谓“一心不可二用”,何谓热爱呢?热爱是说,你必须对你所爱的那个对象全心投入。你必须要全心的投入,就象著名炒家杰西力物莫说的,“炒股是极其艰难的行业,想在这一行中立足,你或者全心投入,或者很快就从这一行消失。”专心(全心投入)是在任何行业成功的基本要求。而只有能够忍受孤独、能够耐得住寂寞者,才可能比别人更专心的研究学问。虽然股票是极其普通的行业,用不着很大的资本,也没有很多专门的知识。但是千千万万人都在这行打滚,你要做得比他们更好,凭什么?普通人每天工作八小时,你也工作八小时的话,你也只会是普通人中的一员。想比普通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只有依靠八小时以外的努力。所以,“全心投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记得刘德华的一首歌这样唱的,“我想我不够爱你,我不曾忘了自己;没那么全心投入,所以会一败涂地......没办法重来一次,也只好听天由命”----看到了吧?因为“没那么全心投入,所以会一败涂地”,这个世界上又没有后悔药可吃,如果不能对你所爱的全心投入,那么一旦失败了,是“没办法重来一次”的,所以最后“也只好听天由命”了!呜呼!教训不可谓不深也!所谓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朋友,从现在开始,为了做一个炒股高手,你全心投入吧;为了能全心投入,你先做一个孤独者吧----没有敢于孤独、进而甘于孤独的勇气和能力,那是绝对不行滴!

  老陈说,看看你周围那些空虚的眼神,那些埋怨“我还没有碰到机遇”、“我这匹千里马未遇到伯乐”的“怀才不遇者”,几乎毫无例外地成日怨天尤人,搬弄是非。这些人要么从来就没有理想,要么从未想过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所有的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他们充满着对自己的不信任和深深的不安全感。朋友,你又忍受不了孤独了吗?你想要跟他们合群吗?如果是其他行业问题不大,但是在投机市场里,如此的话最终你就只能跟他们一起被市场埋葬。

  朋友,看到了吧?孤独与否,事关生死存亡大计,不可不察也!

  李敖说: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最后都毁掉了,随波逐流,失去了自己。原因不在他们不优秀,而在他们怕孤立。为了怕孤立,该说的,他们不敢说;为了怕得罪人,该做的,他们不敢做。他们渴望活在同志里、群众里,名为合群,实为自丧,沦落到这种地步,自己就只会做秀,不会做人了。这种人,只是群居动物,不再是特立独行的人了。”

  看到这里,你也喜欢孤独了吧?

文摘:大卫王

[ 本帖最后由 财散人聚 于 29-4-2007 03:0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4-2007 09: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90 财散人聚 的帖子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伙伴影响 );
人在股市,心不由己(情绪影响 )。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柳宗元

财兄,快快远离人群,归隐深山去...
然后,学图中老渔翁,独钓寒江雪...

p/s: 嗯,那天的《经书》酱快消化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4-2007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8 财散人聚 的帖子

托财散人聚兄的福,我去了"老西理财"的部落格看看,很好的网站,在此推荐给大家(我还在读着)
http://lijingtao.blog.163.com

财散人聚兄的帖越来越来有内容了!

PS: 呢,建议财散人聚兄把文章来源一并写下来,以便有兴趣的网友能继续explore(我是用Google来找它们出来)。

[ 本帖最后由 Mr.Business 于 28-4-2007 10:0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4-2007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92 Mr.Business 的帖子

致:Mr.Business兄

多么美好的赞誉,不过我却愧不敢当  。。。。我的帖子,有人喜欢看,有人却闷着咯。。。。不管怎么样,只要过得了心理的那一个审度的关卡,就心满意足矣。。。。
非常抱歉,无法在这里特别的列出网站的来源(那是别的论坛里的好帖子),担心因此而触犯任何一方的规则。。。。不过,就如Mr. Business 兄的灵智,就能够找出帖子的文摘来源。。。。
当然,如果文摘来源是从部落格获取的,我一定本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心态,和佳礼论友们一同分享,一起成长。。。。
希望大家有天能够写出原创的好帖子,借此提升佳礼的素质,让每个人都受益。。。。我还是处在学习非常不足的境界,必须加倍努力才行。。。
谢谢你提供的部落格网址,我也才知道呢。。。


安康

[ 本帖最后由 财散人聚 于 28-4-2007 10:4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4-2007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财散人聚 于 28-4-2007 10:47 PM 发表
不管怎么样,只要过得了心理的那一个审度的关卡,就心满意足矣。。。。


你过谦了。

原帖由 财散人聚 于 28-4-2007 10:47 PM 发表
非常抱歉,无法在这里特别的列出网站的来源(那是别的论坛里的好帖子),担心因此而触犯任何一方的规则


说的也对。

原帖由 财散人聚 于 28-4-2007 10:47 PM 发表
当然,如果文摘来源是从部落格获取的,我一定本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心态,和佳礼论友们一同分享,一起成长


麻烦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4-2007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91 TREX 的帖子

致:TREX 兄

    多谢你的相助,才让我能够阅读并加深自己的知识和体会不同的历史文言及教诲。。。。。心存感激。
    好一个独钓寒江雪!! 。。。。没有人知道老翁的高深智慧,冬天的鱼儿可是又多又大只的哦。。。。。直到了解以后,春天都来到了,那时大家一窝蜂的出来捕鱼,又何来肥嫩的鱼儿呢??。。。哈哈
    我的知识和经验仍然匮乏的很,所以和这尘世的缘还是断不尽,理不清。。。。也许有天真的看透了,就退隐桃园去吧。。。
    多谢你提供的《经文》,大约看完了,剩下的就只有参透里头的道理吧。。。嘿  嘿,学习是人世间最好的事情。。。。


安康
事业顺利
逍遥自在

[ 本帖最后由 财散人聚 于 29-4-2007 01:0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4-2007 03: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90 财散人聚 的帖子

独木舟,股海游。。。。(七)

主题:价值投资的本质和方法

现代企业制度下资本家的核心职能就是资本配置和公司治理,他们不直接干预或者从事所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资本家的存在价值主要体现为优化资本配置以及通过完善企业治理,减少代理成本,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的“分工合作”来推动企业的发展,共同创造企业价值,促进社会进步。

  职业资本家是伴随着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研究,我们把职业资本家划分为以下几类:集团控股公司、创业投资型、价值投资者和投机资本。

  价值投资是由格雷厄姆创立,由费雪、巴菲特、彼得林奇等发扬光大,并由巴菲特集大成并取得极大成功的一种投资哲学和投资策略,目前在资产管理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对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市场效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价值投资者在投资职能方面与前两类投资者没有太大的差别,最大的区别在于价值投资者专注于借助资本市场来进行其资本配置,在性质上属于金融资本,而前两类投资者则属于实业资本。价值投资者基本上不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只专职于对其资本进行配置。

  价值投资的本质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与戴维.多德于合著完成了《证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在此书中格雷厄姆系统阐述了价值投资的核心:用基础分析方法来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并以此作为投资准则。格雷厄姆唯一关心的是公司的股票价格相对于其内在价值是否廉价。“我们的方法看似简单得让人不敢置信,既没有经济周期或大盘走势的预测,也没有选定特别的企业或公司,我们不考虑产业差别,一视同仁地单纯以股票的吸引力作为评估标准。”格雷厄姆强调买入价格与内在价值相比要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在投资期限上,格雷厄姆给每只股票设定的最长持有期限为两年,凡在两年内不能达到盈利50%的目标的个股都要在期满后以市场价格卖出。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价值投资的开创者,为价值投资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但将价值投资发扬光大,并使之闻名于世的却是沃伦.巴菲特。巴菲特在继承了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策略精髓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费雪长期持有优秀成长公司股票的策略。格雷厄姆的投资策略完全不考虑公司的质地,这无疑是其投资策略中最大的弱点。与格雷厄姆不同,费雪强调寻找未来几年每股盈余具备大幅增长潜力的“真正杰出的公司”。费雪在他的《怎样选择成长股》中写道:“找到真正杰出的公司,抱牢它们的股票,度过市场的波动起伏,不为所动,也远远比买低卖高的做法赚得多。”费雪的投资策略恰好弥补了格雷厄姆投资策略不考虑公司质地的不足。巴菲特将格雷厄姆与费雪的投资策略进行了完美的融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策略。巴菲特把自己的投资策略描述为“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巴菲特的投资策略分别吸收了格雷厄姆的内在价值原则、“市场先生”原则、安全边际原则,以及费雪的竞争优势原则、集中投资原则和长期持有原则,这些原则构成了巴菲特价值投资策略的核心。

  对于价值投资演变的阐述,能够帮助我们真正把握价值投资的本质。我们认为,价值投资的本质就是寻找内在价值与市场之间的差异,并在“市场先生”的帮助下在内在价值和市场价格之间进行套利。

  价值投资者的特征通过对格雷厄姆、费雪、巴菲特等投资大师的研究,我们认为价值投资者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以价值评估为核心这也是价值投资者与其他类型投资者之间的本质差别。价值投资者盈利的关键是利用股票市场中价值与价格的背离来进行套利,因此价值评估是价值投资成功的基石。巴菲特对于价值评估的解释是,“内在价值尽管模糊难辨,但它却是评估投资和企业的相对吸引力的唯一合理标准。内在价值的定义很简单,它是一家企业在余下的寿命中可以产生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但是内在价值的计算并不如此简单。正如我们定义的那样,内在价值是估计值,而不是精确值,而且它还是在利率变化或者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测修正时必须改变的估计值。”因此,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并密切关注估值假设是否在后来的运营过程中得到验证,进而根据估值假设的变化对估值结果进行调整是价值投资者的核心工作。

  偏好有稳定历史的成熟型企业这一特征是由价值投资者以价值评估为核心的特征所决定的。企业的经营前景是影响价值投资者对于企业价值进行评估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而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会受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因此对企业的经营前景进行判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有着长期稳定经营历史的企业,时间已经证明了他们拥有超出其他企业的竞争力,这种竞争力保证了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仍能够处于优势地位,其经营前景值得期待,不确定性较小。而资产重组型和经营改善型企业则不太受价值投资者欢迎,巴菲特在追踪了数百家经营改善型(turnaround)企业后发现,这些企业能够发生根本改变的只是极少数个例,他们中的大多数仍不值得投资。他在伯克希尔1980年的年报中写到:“我们的结论是除了极少数例外,当一个拥有聪明能干名声的经理人加入到一个拥有不良经济特征的企业,往往是企业的坏名声依然完好无损,而经理人的好名声却毁于一旦。”充分利用市场失效来进行价值和价格的套利价值投资者是市场有效理论的坚决反对者,他们认为市场价格经常会偏离价值,并且在这种偏离后,市场会出现自我纠正的趋势。格雷厄姆把影响证券价格波动的因素比喻为“市场先生”,“市场先生”是一个情绪容易波动的家伙,他会根据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情绪来报价,使价格落在他愿意成交的价格上。价值投资者视“市场先生”为朋友,他们认为“市场先生”的情绪越狂躁对他们越有利。他们将价值投资成功的根本原因归结于价格波动带来的投资机会。价值投资者对于市场失效的利用,在客观上也起到了提高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不介入企业的经营,根据股权比例适度介入公司治理价值投资者选择的投资标的集中于那些由优秀管理团队管理的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因此,价值投资者在介入公司后,通常无意改变公司的管理团队和经营现状。对于他们来说,维持现状是最好的选择。他们一般不介入企业的经营,只根据股权比例适度介入企业的治理结构。巴菲特认为他的工作只有两项,除资产配置外,剩下的工作就是吸引并留住才华横流的经理来管理他旗下的各类业务。“这并不难,通常,与我们收购的公司一并而来的经理们,已经在各种迥异的公司环境的职业生涯中证明了他们的才华,他们在认识我们以前就早已是管理明星,我们的主要贡献就是不挡他们的路。”

  价值评估的途径和方法价值评估就是对企业进行定价,为此需要对企业在生命周期内的自由现金流进行预测,并用适当的贴现率予以贴现。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对其未来自由现金流的预测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为了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必须对企业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做出判断,做出合理的假设对企业在生命周期内的自由现金流进行预测。

  业务分析价值投资评估的是企业,而业务分析无疑是企业评估的起点。进行业务分析必须解答的三个问题是:企业的业务是否具有长期稳定特征、企业业务是否具有经济特许权、企业经营是否具有长期竞争优势。

  具有长期稳定的业务是企业成功的基础。长期稳定的业务是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前提,企业竞争力的建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检验,一个业务频繁变换的公司很难让人相信它能够在一个领域中建立起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在多年的经营过程中通过不断强化现有优势以及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只有通过长时间积累建立起来的优势才是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学习和复制的。

  经济特许权(彼得·林奇称之为“壁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拥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其产品或服务具有以下特征:产品或服务是客户需要和乐于得到的;产品或服务鲜有替代品;产品和服务不受价格管制。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企业对于其产品或服务拥有很强的自主定价权,进而能够拥有比其他企业更高的资本回报率。长期而言,任何行业和企业都不能长期取得高于社会平均资本回报率的,过高的资本回报率很容易引来数量众多的竞争对手进入这一领域。只有拥有经济特许权的企业可以例外,经济特许权可以把竞争对手排除在业务领域之外。拥有经济特许权的企业不仅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同时也有较好的抗风险能力。巴菲特认为经济特许权能够容忍不当的管理,无能的管理人虽然会降低经济特许权的盈利能力,但是不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伤害。

  比分析企业经济特许权更重要是要分析和判断这种经济特许权形成的竞争优势是否具有持续性。价值投资寻找的是长跑比赛中的赢家,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无疑是企业能否在长跑比赛中获胜的关键。巴菲特最渴望的企业竞争优势持续性是那种未来“注定必然如此”的竞争优势。

  管理分析价值投资对于企业管理的分析集中在对经理人和经理人资产配置能力的分析上。

  价值投资者买入公司或者股票的时候,不仅要求这家公司有一流的业务,同时还要求有一流的管理。但是对于人,特别是管理层的考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对于管理层工作绩效的衡量标准难以量化。到目前为止,价值投资也不能找出一套评价管理层特别是CEO经营能力的量化指标,更多的只能凭直觉和经验判断,或者选择信任那些经历了时间检验,被证明了的优秀管理人。

  与价值投资者一样,资本配置同样是企业经理最核心的工作,所不同的是价值投资者在不同的企业间进行资本配置,而企业经理则是在企业内部进行资本配置。巴菲特非常重视企业经理人的资本配置能力,他在买入一家公司股票时,总是要追踪这家公司20年的经营历史,甚至追溯到公司有经营记录可查的最早时期,而且他尤其检查目标公司现任管理层任职期间资本配置的历史记录。“我们从来不看什么公司战略规划,我们关注而且非常深入分析的是公司资本配置决策的历史记录。”财务分析业务分析和管理分析是对企业的定性分析,企业的经营结果最终体现为公司的业绩上。因此,财务分析能够帮助价值投资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经营能力。

  与通常的财务分析不同,价值投资并不太在意企业短期业绩的波动,企业短期业绩很容易受到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也更加容易被调控。价值投资者认为,企业的股东过分关注短期业绩,会迫使经理人调控业绩,进而损害股东的长期利益。因此,价值投资者会从更为长期的角度来进行财务分析,更关心企业财务指标的长期平均值,财务指标的长期平均值才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公司的真正盈利能力。

  价值分析的财务分析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销售利润率公司的盈利能力首先体现在销售利润率上,销售利润率低意味企业的销售收入无法带来利润,那么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就没有创造任何价值。价值投资并不追求企业的利润率大幅高于平均水平,因为过高的利润率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竞争对手,随着竞争对手的不断介入,高利润率很快就会成为历史。相对的,价值投资认为只要企业的利润率一直高于次佳的同业竞争对手2%或3%,就足以成为相当出色的投资对象。

  2.权益资本盈利能力价值投资者更重视企业的权益资本盈利能力,他们对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关注要远远超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比每股收益更加能够说明企业的资本运作效率,低效率的大量投入也可以带来每股收益的增长,而考察净资产收益率则可以将这种低效率增长方式的影响剔除。价值投资在分析净资产收益率时,也会充分考虑财务杠杆对净资产收益产生的影响。一家优秀的企业完全可以不借助债务资本,而仅用股权资本来获得不错的盈利水平。过高地使用财务杠杆不仅会带来更多的风险,同时企业的真正获利能力也值得怀疑。

  3.存留收益的运用企业用来实现盈利的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股东的原始投入资本,另一部分是企业盈利未分配部分形成的存留收益。对于存留收益的运用,价值投资者认为,如果管理人不能够用存留收益产生超过投资者通常可以获得的收益时,就应该将存留收益分配给投资者,而不是保留在企业。

文摘:大卫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4-2007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96 财散人聚 的帖子

独木舟,股海游。。。。(八)

世界各国股灾成因之我见。。。。25-4-2007

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发生的历次股灾,可以看出,几乎每次股灾的爆发都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众多因素中,既有市场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但是,其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市场违规是股灾的催化剂。
  市场违规,包括欺诈、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提供和散布虚假信息、买空卖空、恶性透支等,在各个时期股市都有发生,它导致了世界多次重大股灾和无数次个股股灾。
  1929年美国股灾后,美国国会进行了调查,发现引起股市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上市公司和券商在股市交易和信息披露中存在欺诈和滥用职权行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利用“联合投资”的方式在成员之间买卖,造成交投活跃、股价上涨的表象,吸引不知内情的投资者盲目入市,为“联合投资”的成员在一定时期抛出股票并获利创造市场条件。这也为后来股灾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在现代股市,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市场违规导致股市暴涨并最终导致股市暴跌的事例仍不绝于耳。
  市场违规之所以会造成股票暴跌引起股灾,是因为:首先,市场违规的当事人为了获取暴利,大肆炒作使股票暴涨,这种暴涨构成了日后暴跌的前提;其次,市场违规从动机到目的都有违股市作为一个信用市场的本质特征,一旦投资者识破市场违规的假象后,投资信心就会受到沉重打击。
  其次,过度投机是股灾的必然成因。
  股市,既是一个投资的市场,也是一个投机的市场。投机有适度投机和过度投机之分。适度投机是有利于股市发展的。过度投机则不同,容易导致股灾。
  首先,过度投机在行为上表现为盲目性和狂热性。其次,过度投机的目的在于追求投机暴利,这更容易导致股灾。由于过度投机性的股价狂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公司业绩、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种极为夸大和超前的反应,公司业绩的少量提高,利率的小幅下调,国民经济增长稍有加快,都会成为过度投机者大幅炒高股价的借口。伴随着这种过度投机性的股价狂涨,市盈率也会急剧升高。
  例如,日本股灾前的1987年,东京股市平均市盈率已高达90多倍。1990年,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股市平均市盈率高达80倍。1990年9月,台湾股市市盈率最高升至92倍。这时的上述股市在总体上已无任何投资价值。一旦股价上升无力失去仅有的投机价值时,无法满足获取暴利的投机者就会采取大量抛售股票、减少损失的炒作思路。如果此时支撑股市发展的公司业绩和社会经济条件发生逆转,哪怕是小幅的,股市就会作出夸大的巨幅下跌,从而引发股灾。
  第三,经济衰退是股灾的根源。
  股市波动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但对股市波动影响最大、最持久、最深刻的则是经济周期变化。股市上涨或下跌总有其经济基础,只不过是股市对经济周期运行容易作出夸大的、超前的反应。
  综合考察历次股灾发生的时机,除因欺诈引起股市狂涨并在欺诈披露后导致股市大跌从而引起股灾外,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多数股灾都发生在经济周期从高涨到衰退转变的前后,股灾既是经济衰退的反应,更是加剧经济衰退的导火线。
  1929年美国股灾发生前,美国经济运行已显露疲态,这意味着自1922年以来持续七年的经济增长态势正发生逆转,结果爆发了股灾。1987年美国股灾发生前,世界经济实力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经济实力有下降趋势,美国股市在10月19日出现狂跌。自1990年开始,日本经济动向指标逐月下降。到1991年,日本经济需求进一步萎缩,固定资产投资几乎陷入停顿状态。日本经济增长率由1988年的6.2%降至1990年的4.8%,1991年的4.3%。于是,日本股市出现大跌,并最终导致了一场股灾。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股灾更是经济形势恶化的结果。
  第四,追逐泡沫是股灾的前奏。
  追逐泡沫的历史可追溯到1636年的荷兰郁金香球茎的炒作狂潮。股市出现后,由于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本性和股市具有投机性的特点,股市经常成为追逐泡沫的一块沃土。
  追逐泡沫导致的股市虚涨,是一种虚假的繁荣,这种虚涨不可能持久。首先,这种股价虚涨不是建立在公司业绩基础上,它已远离了股票的投资价值。此时股市出现暴跌是股市强制性、突出性自我调整和股价向价值回归的需要。其次,随着股价虚涨,市场供求关系必定会发生急剧变化。当股市虚涨需要的资金量日益增加到接近或超过资金供给量时,股价上涨就会失去需求的源泉。由于虚涨后的股价已远离公司价值,这种供求关系变化所引起的股价调整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大幅度的。再次,股价虚涨造成了股价与其他商品比价极不合理,从而引起资金过多流入股市,使其他各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这反过来必会影响公司业绩和降低股票的投资价值,从而促使股价下跌。
  第五,国际游资是股灾发生的助长剂。
  由于现代通讯技术已把全球的金融市场连在一起,使游资得以在各国之间迅速进出。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金融、股市对外开放,实现了国际金融一体化和股市一体化,股市和汇市成了国际游资的首选目标和兴风作浪的主要场所。
  20世纪80年代,石油价格下调,西方各国金融市场利率也降至较低水平,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闲置资本急剧膨胀。1987年前后,仅石油美元和欧洲美元就多达5000亿。由于大量的国际游资流入美国,助长了股市狂涨,美国出现了长达60多个月的持续牛市。然而,当1987年美国出现巨额赤字,这些游资纷纷撤资离场,造成股市暴跌。
  20世纪90年代,国际游资有增无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当时至少有7.2万亿美元以银行短期存款或其他短期存放方式在全球资本市场流动。这个数额相当于全球每年生产总值的20%。现在每天都有上万亿美元的游资在世界金融市场寻求归宿,其中流入拉美、亚洲和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的游资每年都以数百亿美元的速度递增。不管是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还是1997年以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国际游资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六,监管乏力是股灾的纵容剂。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股灾,都可以从市场监管上找到原因。
  经历1929年世界性股灾之后,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认识到市场监管的重要性,纷纷通过立法和设立机构等建立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和手段,发达国家的股市基本上改变了市场监管无法可依的状况。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股市监管的有效性。
  1987年世界性股灾发生之前,美国股市过度投机盛行,日本银行资金大量流入股市,为泡沫膨胀推波助澜,为股灾的发生积聚了破坏性能量。而后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尽管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经验,吸取了教训,高起点地建立市场监管制度体系,但这些新兴市场仍无法避免违规、欺诈、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有法不依的现象,更不能遏制过度投机、追逐泡沫现象的发生。特别是当大量国际游资冲击市场时,市场监管更显得束手无策。1994年墨西哥股灾和1997年东南亚股灾的演变过程,也是国际游资投机炒作的过程。只有香港成功地打击了国际炒家动摇联系汇率的做法,其他国家纷纷发出了后悔莫及的感叹。

肖立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4-2007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不是文學生,為什麼,你的文字總讓人如此的傷感。

破晓时分,夜迷茫。。。。欲语还休,声声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5-2007 03: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致:老大

我的确不是文学生,而“破晓时分,夜迷茫。。。。欲语还休,声声慢”。。。只是有感而发,莫非你也有同感??
破晓=等待投资成果的时刻。。。。夜迷茫=未知的变数。。。。欲语还休=说不出的感觉。。。。声声慢=每一句描述心境的感觉,如千斤重般缓缓细述。。。。

[ 本帖最后由 财散人聚 于 3-5-2007 03:0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5-2007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99 财散人聚 的帖子

经验累积。。。。


股票         Unit    买价       平均价   闭市价   涨幅度    剪输点
Asia Pac     3000    0.35       0.325     0.30    -7.692%   RM 0.26
Asia Pac     6000    0.31         -        -          -         -
Kinstel-wa   1000    3.08         -       4.52    +46.75%   RM 4.00


Kinstel-wa曾一度跌到剪输点附近的据点,而几天后又大力地反弹,保持动力。原来买进的时机(3。08买进)就是防守的最好力量。。。。。希望能借此力量,保持长期投资的阵势。。。。
我要踏踏实实的开一番。。。。坚持防守!!

[ 本帖最后由 财散人聚 于 4-5-2007 02:1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7-2024 07:27 PM , Processed in 0.06056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