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hm1130

耳机知识和听觉声学*新加了听学入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4-2007 09: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的贴...好多资料.....来不及消化.....
不愧是好贴!!! 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4-2007 03: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音的压限处理(原文)

在理解动态范围之后,我们开始进入“压限”的讲述。
压限是一种对声音处理的操作动作,它的意思和字面上来说就是——压缩与限制。动态是如何被压缩与限制的呢?我们用图来理解。



压A图

这是我们在北京海淀桥下拍摄到的一个老乞丐,这张图是原图,看到这种图时,你会觉得缺少点什么。



压B图

我们尝试压缩这种图片的动态,在Photoshop中的处理就是将曲线尽量往下压,得到这张修饰过的片子,很显然,修饰过后的片子变得昏暗,这种暗  暗的色调适合表达这种社会阴暗面,也能体现老乞丐的可怜,实际上烘托了摄影者想表达的主题。这种风格在摄影中被称作暗调,它实际上牺牲了图片的动态范围。


红线代表压B图的动态范围,蓝线代表压A图的动态范围,对比之下,我们能看出差异很大,压B图的光线明暗变化很小,这种动态范围产生的变化被称作动  态压缩。但大部分人会认为压B图的表达会更切题更传神。在上篇中,我们留下一个疑问:是不是动态范围是越大就越好呢?看完这个对比,你应该有了答案。我们  再看另外一个例子。



压C图




压D图

先感谢一下北京爱德发高科技中心,这个对比的素材取自他们的广告。我们将压C图进行了处理,我们能很快感觉到了这种处理带来的变化,模特似乎处在了一个十分洁净的环境中,而且光亮充足。这种风格叫做高调。这种风格适合表现模特的高贵气质。



仍旧做个动态范围对比,明显看得出动态也被压缩过了,压D图的光线明暗变化要小一些。熟悉图象处理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问题。



压E图
通过这种图,我们能发现模特的皮肤有了很强的“美白效果”,而白色的露背装的“美白”程度远不如皮肤的变化范围大,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限制”了  “露背装”的变化。因为露背装已经很白,如果按照“美白”皮肤的程度去“美白”露背装,其结果就会是,露背装区域会完全溢出,变成一篇死白,为了防止这个  区域的色彩溢出,必须进行限制。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提及了“压缩”与“限制”,不知道您是否已经了解压限的意义。在一些声音编辑软件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一个叫“压限器”的东西,  有时它们以纯粹的压缩器和限制器出现,它的作用就是对声音进行压缩和限制。在音频设备中,具有“压限器”作用的设备,就是发烧友推崇的——胆机。
胆机具有对声音的压限作用。很多朋友都说胆机具有比石机(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功率放大器,因为芯片基于硅,所以被成为石机)更令人痴迷的细节表现,这是否玄学?既然CD的细节大小是确定的,为什么通过胆机表现后,会让人更痴迷?因为胆机具有对弱小信号放大的作用。



胆机对弱信号放大的示意

胆机具有放大弱小信号的作用,因此它也变相的压缩了动态。


胆机压缩动态的示意

在通常情况下,胆机的动态表现不如石机表现得那么凶猛。胆机还具有一定的限制器的作用。



声音信号都有一个安全的值,过载的结果就是产生削顶失真,这种失真是极其难听的,胆机在放大细节时,也会对部分强信号放大,放大强信号很容易造成过载,而胆机会对信号强度进行限制,让其保留在安全范围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7-2008 1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听音的延时


去过消声室的朋友都会有个感觉,就是说话时感觉怪怪的,和在室外聊天时的感觉完全不同,声音特别干涩。大家都知道

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发射和衍射,部分能量在传播途中被消耗掉,或者被其他声波相互作用抵消掉

以前的听音入门:
《听音入门 声音的亮度》《听音入门 清晰与模糊》《听音入门 音色的冷暖》《听音入门 声音的层次》《听音入门 声音的压限处理》



声波能量衰减和反射次数的简单关系

上面的图显示了衰减与次数的关系,这并不是一张严谨的图,因为声波响度的大小、障碍物的材质与都会深深的影响这关系,

让反射强度和次数变多或者变少。


消声室里的情况就会不同


在消声室里,声波能量衰减和反射次数的关系可能就会如上图所示,因为采用特殊的声学结构和吸声材料搭建、以及密闭的空间(消声室的门

后达1米)。让消声室里的声音变得衰减和快,反射次数变得更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完全消除反射是不可能的,消声室能做到的只是最大可能的消除反射。




把两站图叠加对比一下,就能看出消声室的作用。在空房间里,大声说话都能听到回音,因为声音在反复反射。由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声波会由天花板、地面、墙面以及室内的一切物体,包括人体来反射,但你发出第一声声响时,紧接着就是听到一连串的声波反射,直到完全

消失,这种现象俗称回声。常说的“回声好大啊”,就是指的声波反射强度高和次数都比较多。人大部分时候都处于一个复杂小环境里(例如四面

都是反射物的房间),声波经过反射再次达到你耳朵中时的时间比较短,也就是说,你一秒中内可以听到数十次,间隔很密,人耳习惯上会认为

这是一个连续的声响。如果你站在山脉的某一个山峰之巅时,你会感觉到情况有些变化,对着远处大喊,你会听到远方传来回声,并且会慢慢变

弱而且慢慢变快,几次之后就会消失,人耳会认为是好几个声音,发骚的诗人还会假想远方有人在对话并吟诗一首,其实都是反射作用存在,只

是,你站在山巅之时,这种作用被放大到人耳能清晰分辨的程度了。

说道这里,我们就该说说延迟时间和衰减时间了。




单次反射过程的时间被称作延迟时间,声音由发出到完全消失的时间叫做衰减时间。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基本处于每秒3XX米的状态,可能会因为空气的湿度和密度有所变化,在自然界的环境中,这个音速值是相对

稳定的。因此延迟时间大小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空间深度的大小,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小环境大环境。我们站在山巅呼喊时,传回

来的第一次回音会比在房间环境时要慢得多。在某些时候(延时只是一种),延迟时间是影响声场大小的一个因素(也仅仅是一个因素,不

是全部)。尤其是低音,连绵不绝带有一些变化的重低音能够帮助营造声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雷声。在我们的试音曲中,有几首曲子能有

助于您理解延迟和声场的关系。

   
测试曲-Bjork-All            is Full of Love           涌涌滚动的超级低频有效的营造了声场
          试音曲-ERA-The            Mass
          此曲低音凶猛,声场开阔
        
  
你不妨先下载我们提供的这两首曲子,先感受感受。


听完之后,我们再在Foobar2000(或者其他播放器)中对均衡器做一些限制,我们将150Hz以下的低频衰减20dB,基本上就切掉了这2首曲

子的重低音部分,你再听听会有怎样的变化呢。是不是感觉声场一下缩小很多?(请使用好一点的音箱,普通2.1音箱就不要试了)

我们所列举的这个例子未必合适,但是延时确实能带来空间感,在后期音乐处理中,混音中加入适度的延时效果,能让声音变得更加美妙。延

时器已经成为后期处理中一类非常重要的效果器。

适当的延时能让声音产生丰满的效果,在消声室里,天下第一嗓子的声音也不会太好听。适度的延时更多时候是让声音变得丰满,相信不少朋

友在地下通道中遇到过拉二胡的卖艺人,地下通道特殊的声学效果,会让二胡声变得十分丰满,更加充满感情。而过度的延时会让声音变得混

沌起来,在空房间里大声听音乐,你会发现声音比较浑浊。

几乎所有不插电乐器能直接产生类似延时的效果,类似拨奏类乐器古筝,拨弦发声之后,弦丝不会马上停止,还会“余震”一段时间。钢琴的也会

有类似效果。还有很多乐器带有一个“腔”,这个腔叫共鸣腔或者声筒,例如提琴、胡琴、吉他乐器等,这个腔能强化和重新演绎这种“延时”,打

击乐器经过打击之后,振膜还会跟着振动直到停止,如果没有这些共鸣和“余震”,声音会变得干巴巴的。每一次“回声”,经过反射和衍射作用,都

会不一样。在传统戏曲表演和美声专业演唱时,也会要求演员“胸腔发声”,其实就是追求一个共振延时的效果,这种演唱方法能让人声变得更加有
底气和厚实。

在音频硬件中,胆机的延时效果十分明显,很多发烧友形容胆机喜欢用到“空气感”这个词汇,说实话,这词很难理解,有些像玄学。好的胆机因为

压限作用(上一篇讲述过)会放大细节,而胆机的延时效果会让放大过的细节变得更加“持久”,听者很容易感受到声音细微颤抖的变化,似乎空气

都跟随旋律在颤动,这种感觉被称为“空气感”,表现小提琴等拉奏类乐器时尤为明显。在人声频段内,适当的延时,会让人声显得更加柔和动人。

将延时控制在什么程度是合适的?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延时效果无处不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7-2008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噪声,很多人都会皱起眉头,似乎噪音是个十恶不赦的怪物,一定得彻底消灭。殊不知,几乎所有的人实际更适应在充满

轻量噪声的环境中生存。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的人会有些耳鸣(耳鸣的原因很多种),在环境声十分小的消声室中,一个正

常的人,很难呆上较长时间。由于长时间习惯有噪声的环境,人其实难以接受一个真正安静的空间。本篇听音入门讲述的是:

声音中的噪声。

噪声是如何来的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噪声,在医学领域,能对听力产生伤害的声响都被列为噪声,这不是本篇要讨论

的核心。对于我们音乐欣赏时,这种定义并不全面,例如我们常常听到的“嘶嘶嘶”、“滋滋滋”等细微声响也被习惯称为噪声,显

然,它们并不过量。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听音乐时,与音乐内容无关系的声响都可以被认为是噪声。

现在我们再来了解噪声是如何来的。


我们用麦克风链接声卡,随便K了一句,得到这段波形。通过软件,我们把这段波形用图形方式表达,你看到红色部分了么。仿

佛一条细线一样,这些部分,我们并没发出声响,但设备还是记录下了这些红色信息(这些信号是我们后期标出的),很轻微。

这些轻微的红色信号能发出“嘶嘶嘶”的声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噪声,显然,这些噪声和录音设备有关。设备元件的性能、电路

设计的优劣、电源的质量等等因素,都决定了噪声的大小。

正如前面所说,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同样充满了轻量噪声,这些噪声是来自汽车行驶、虫鸣鸟叫、风吹树叶等等一切声响的波形相

互作用、衍射叠加、衰减等复杂过程后产生的,这种声响在一般的环境中无法隔绝,因此也会被录音设备捕捉,成为红色信号的

一部分。

通过对噪声采样,我们可以在后期处理当中过滤掉这些红色信号(噪声),这样我们是不是就能听到绝对干净的声音呢?显然不是。

即便我们在天下隔音最最好的录音棚中用天下最最好的录音设备录音,使用天下最最好的算法过滤掉噪声,我们也听不到最最干净

的声音。为什么呢,因为噪声产生自每个环节,即便有最纯净的声音,在用音箱、耳机回放时,他们也会被引入噪声、这些噪声来

自电声转换和环境噪声、以及音箱发出的声音在房间中产生驻波、和其他物体共振等。

既然噪声不可回避,我们将如何面对噪声呢?

大部分消费者都认为噪声大小就代表了音质好坏,因此,多少多少信噪比(信号和噪声之比)被拿出来大肆宣扬,例如创新公司的

Live!、Audigy、X-Fi声卡,信噪比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极限值,音箱厂商直接标一个毫无意义的功放IC的信噪比参数。在很多音箱导

购文章中,建议消费者将耳朵帖向扬声器上听噪声,没有噪声的就是好,有噪声的就是不好,这样的判断其实具有误导性,“将耳朵

帖向扬声器上听噪声”这种方式本身就不合理也很变态,因为某些垃圾音箱根本就发不出高频,而不少噪声正是高频段的,另外,在

卖场中,即便把耳朵帖向扬声器,也听不出所以来。由于各式各样的不良厂商或者有良厂商无意的无良举措,噪声问题被放大、被

妖魔化了。

Creative AWE64 Gold

  这块创新AWE64Gold,被很多发烧友所追捧,它有着温暖甜美的声音特点,但它却有着较为轻微可耳闻的噪声。相反,Live!声卡

噪声小了很多,但从来没有人认为Live!的声音会比AWE64 Gold好听。发烧友推崇的胆机,大部分信噪比都比较差,甚至不如普通

多媒体音箱的功放。
  
蔡琴《老歌》专辑

这张蔡琴《老歌》专辑在发烧友圈子中相当有地位,几乎人手一张,有意思的是,这张唱片同样有一些轻微的背景噪声。

以目前后期的处理技术,完全可以过滤掉这些噪声,为什么唱片公司没有这么做呢?因为过滤噪声的时候,也会让人声

变得轻薄。尤其在很多发烧的古筝、古琴、小提琴等高频泛音很丰富的乐器录制的唱片中,几乎都有背景噪声的,因为

滤噪会带来影响。

我们举这些例子,并不是想说噪声不但无害还有益了。写这么一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帮助正受误导的读者建立一个认识:

噪声是不可避免,噪声并不可怕,噪声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

那么噪声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接受呢?听着不会分散注意力即可。如果某音箱标注自己的信噪比为75dB,而且是真实的测

量数据,那么你在一米开外基本上是听不到背景噪声的。如果信噪比是80dB,那么就能得到很干净的声音了。如果有人

坚持他的耳朵只能听信噪比90dB以上的设备,基本上可以肯定,这是非正常人类。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去鼓励厂商去努力降低录音、回放时的噪声,但我们绝对反对浮夸性的误导消费,重申,噪声在

一定范围内可以接受,千万别盲目追求低噪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7-2008 1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音的瞬态 (原文)

很多音响器材尤其音箱测评当中,都提到了一个瞬态响应或者瞬态表现。瞬态是个啥东西呢?本篇文章尝试讲讲这个。

瞬态是一个与时间有着紧密关系的概念,它是指信号强度突变。

瞬态示意图一


我们绘制了这张瞬态示意图一,我们可以看出,时间A到时间B,信号强度是大幅提升的,信号强度提升也意味着末端设

备的输出功率的提升,而我们能听到  一个本来相对小声的声音突然变得很大。中国人有个描述突如其来雷声的词汇——

炸雷,这个“炸”可以理解为瞬态很快的意思,炸雷就是瞬态很快的雷。

瞬态示意图二


而这张瞬态示意图二,时间A到时间B的提升幅度显然不如图一那么快,因此在末端设备回放当中,它不会像“炸雷”一样。

在发烧唱片中,打击乐器尤其鼓乐、以及大场面的交响乐中领奏到合奏的过渡部分,往往都是瞬态很快的时候,这类型

的信号,对于很多末端设备来说,是BT的信号,是难以还原的信号。

瞬态不完全等于瞬态响应或者瞬态表现,在数字信号、或者唱片这一级当中,由静音立刻变成满信号都是容易的,测试

音箱当中使用的方波就是这样。有意义的是,末端设备回放。只有末端设备能够较好表现瞬态信号时,才能给予“瞬态表

现不错”的评价。

末端设备对瞬态表现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有运算放大器和扬声器、变压器等。


乐之邦Musiland MD10中采用的Analog Devices OP275运算放大器


我们常常听到某某运算放大器转换速率大,大转换速率能更好的处理强信号,保证信号及时放大,而较小转换速率则会让突如

其来的强信号处理变得延迟。转  换速率多大才是好的,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明白这个参数和瞬态有些关系就够了。目前主流

的大部分高档声卡、音箱都使用了不亚于NE5532这级别的运放,  因此,运放在当前主流高档设备中,并不是整个电声转换过

程中对瞬态产生坏影响的环节。


大黑钻采用的AM602MK2,6.5寸的低音纸盆扬声器


扬声器是瞬态表现的最大瓶颈,因为要得到“瞬态表现好”的评价,扬声器振膜需要做到快速到位的运动,这对扬声器的

控制力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保证  控制力的手段就是增加磁容量,有两种途径——一是增加磁密度(例如使用稀土

磁体,稀土磁体是铁氧磁体磁密度的7-14倍),或者是增加磁容积(例如加大磁  钢)。

仅仅这样还是不过,“瞬态表现好”需要大功率功放和电源支持的,信号迅速提升的刹那,峰值功率可能会是平均功率的

数倍甚至十余倍,因此发烧友经常本着高射炮打蚊子的理念来搭配音箱功放,一个中功率音箱配一个几百瓦的功放,让

他们这么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瞬态表现。

瞬态和瞬态表现有一些差异,有些口语化的评语中,称某音箱“瞬态好”——应该是说某音箱瞬态表现好。

我们还常常听到“瞬态失真”这个词,瞬态失真又是什么呢?无厘头的说法就是“瞬态表现不好”,只要无法还原原始信号的

都可以被视为失真。包括:瞬间响度不够、发出破音、打击乐时有延迟感甚至糊成一篇、拖泥带水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7-2008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音的声场 (原文)


本篇开讲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组照片

杜甫江阁夜景图一(广角效果)

杜甫江阁夜景图二(模拟长焦效果)


这是我们在长沙湘江风光带上拍摄的杜甫江阁夜景,图一使用广角拍摄,图二采用裁剪的办法模拟长焦的效果。我们

可以看得出焦距变化的带来了不一样的视  觉效果,图一广角效果明显要显得有气势一些,因为“场面”大。而图二,让

我们将杜甫江阁主楼看的更清楚一些,但“场面”小了很多。这个“场面”有个专用词汇——“视场”来描述,以上面的例子

来说,图一的视场比图二的大很多。

声音也有“场面”,我们使用“声场”这个词来描述。

什么是声场呢?和图像的“视场”不同的是,声场是不可见的,但不少发烧友却称赞某音箱声场宽阔、耳机的声场表现差

等等,仿佛这个声场是可视的,但声场究竟是怎样,谁也说不清。

人是如何感受到声场的呢?这来自人对环境的印象,在前面的文章当中,我们提到了“声音的延时”影响人对空间的判断,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基本处于每秒3XX米的状态,可能会因为空气的湿度和密度有所变化,但在自然界的环境

中,这个音速值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延迟的程度能反应出空间大小,延迟越大给人“声场更大”的错觉,因此有声场大

小之说。音箱受房间大小影响,在声音传达听众耳朵时,已经产生了延时,耳机受环境影响小,延时没有音箱那么大,因

此让人觉得耳机的声场表现不如音箱。

延时可以自然产生,也可以通过末端设备模拟产生。微软的Direct Sound、傲锐的A3D、创新的EAX以及播放器的DSP插

件都能通过加入延迟来模拟“房屋”、“石头屋子”、“音乐大厅”等不同的声场效果。也有朋友  说这些模拟声场不够真实。延时

是影响声场的一个因素,前提是,延时不能让人觉得“虚假”,要让人在脑中的场景印象对得上号,例如给人声一个很长的

延时,象雷声的延时一样长,此时听众脑中会找不到这样的场景来对应,因此这个“声场”是无法建立起来的。

声场还和音箱摆位有关,将两个箱子摆放到一起时,声场表现肯定不如分开摆的好。人耳对120Hz以下的低频没有方向感,

但对于120Hz以上频率的声音是能听出方向的,因此的将音箱拉开距离能让我们感受到明显的“立体”感,声场就会建立起来,

末端设备的立体声分离度的好坏,也对声场的建立有帮助。如果我们将音箱进一步拉开,5米、10米,是不是声场会变得更

宽阔呢?你不妨试一试,但结果肯定是否定的,除非你用舞台音箱。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会衰减,相隔太远的音箱无法形成足

够响度的声音叠加,会让人觉音箱彼此之间是独立的,无法形成声场。

在正确的摆位后,应该会感觉到声场的中心位于音箱连线之中,但非双单声道设计的音箱,往往会产生声场中性偏向主箱的

问题,而双单声道设计、无源设计的音箱则不会有这个问题,如果出现,肯定是末端设备有设置、或者物理故障了。

声场不是二维的,是三维的。这个和声音的频率有关(不是全部),例如很多古筝曲,会给人飘逸的感觉,一些明亮的女声,

也会被冠以“天使之音”,这些形容都是属于上位声场的,而深沉的男声、连绵的低频会让人觉得声场靠下,形容BT低音,喜欢

在前面加个“重”字——重低音,声音是没有重量的,但较低的频率会给人这种感觉。

声场也具有深度,这个则和声音的层次有关,如果听到一段渐强的声音,会觉得声音是由远而近一路过来的。

综上所述:声场受延时、频率、层次以及末端设备的性能、摆位影响。这段描述出自我们对声场的理解,未必全面,甚至未必

正确,如果能让你大致理解这个抽象的声场,这文章就很有意义了。

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个话题,声场是否必须要大?我们再看一张图。

长焦下的小花

这是一张长焦镜头拍摄的小花,它完全无须用大视场(广角)来表现。其实很多音乐和这多小花一样,无须大声场来体现,

小声场在表现一些柔情音乐时,会更多体现出一种细致的人情味,大声场适合的中型、大型编制的音乐,在表现小编制音

乐时,小声场会让人更亲切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5-7-2008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音的渲染 (原文)



民间有很多对白布进行渲染的工艺,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蓝花、蜡染等几种。同样一张白布,用不同的渲染工艺就

能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渲染风格。



传统的蓝花布采用花板套印,靛蓝染色,体现了一种古朴的“尚蓝”审美情结。


这是少数民族的蜡染工艺渲染出来的布料,成品布上有着不规则但十分漂亮的蜡纹。

同样是差不多的白布,能通过不同的渲染工艺实现不同的风格的色彩、花纹、图案,渲染其实是一种再加工的过程。

声音同样可以被渲染。

为了让声音变得更好听(不是更准确),人们尝试在回放设备中加入一些人为的处理,让声音变得“透明”、“厚重”、

“迅速”、有“色彩”、“光泽”。我们经常听到说某某设备,“音染”很重,因为这些声音已经被渲染。


冷与暖:在音色上,声音会呈现“冷”“暖”“中性”等几种趋势,在大部分时候,适当消减高频、将中低频的延时稍稍延长就能

得到“暖”的音色,而提高高频的亮度、并减少全频段的延时,会让声音变得发“冷”,这只是通常的手段,不全是如此,例如

让中频变得饱满,也会让人觉得亲切而感受到“暖”,让中频塌陷则会造成距离感,让人觉得“疏远”而产生“冷”的感受。


厚重:正如人对颜色有“浓淡”的感觉一样,浓郁的色彩给人厚重的感觉,而淡淡的色彩则给人薄秀的感觉,人对声音也有

浓淡的感觉,在形容声音的时候,常常能听到“厚重”、“清淡”等词汇。不管厚重还是清淡,这些感受与频率有关,中频饱

满的设备往往能让人觉得更加厚重一些,而中频塌陷的设备这让人觉得“薄”。声音表现比较厚重的设备,往往也会让人觉

得比较“暖”。


光泽:声音也有光泽,“光泽”这种感受也来自人的联想。不同的物体有着不同的反光特性,光滑的金属、玻璃材质的

能反射出较为明亮、硬朗的光泽,与未反射区域形成强烈的光差,图中紫砂壶、竹器等材质,只能反射出柔柔的、均

匀渐变的光泽来。听到快速、明亮细致的高频时,可能会有人说:“嗯,漂亮的金属光泽”,而在评价某些弦乐乐器时,

评论家喜欢用“中高频有着丝绸的光泽”来形容,丝绸的光泽是怎样呢?细致、柔和且明亮,很华丽的样子。“光泽”和声

音的频率、层次有着密切的关系。

速度:“快”“慢”也可以用来形容声音的速度,这个速度并不是说声音高于、低于音速在空气中传播,而是说终端设备对信

号的响应速度。在前面,我们讲述了“声音的瞬态”,如果设备不够劲,会影响扬声器对信号的响应,造成“慢半拍”的不良

感受。有些音箱箱声很重(也是一种延时效果,但并不受欢迎),会造成音箱播放起来拖泥带水。速度的快慢,和末端

设备的性能有着密切关系。人对速度的感受并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过快会觉得干,过慢则会觉得混。

声音从唱片到人耳会经过信号、DAC、放大、回放、环境中反射等很多步骤,能对声音进行渲染的环节相当多,几乎任

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改变声音,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对声音的渲染不当,就会听到令人不爽的声音。我们以电脑播放音乐为

例子,说说哪些地方可以渲染。

步骤设定如下:
  • 音频文件
  • 播放器解码
  • 数字信号送达声卡主芯片
  • 信号到达Codec或者DAC
  • 运算放大器放大
  • 功率放大器放大
  • 到达分频器
  • 到达扬声器
  • 扬声器发声并在房间中反射
  • 声音到达耳朵
声音由音频文件到最后我们听到,要经过N多环节,我们删繁就简只列出主要的十步,实际上除了第一步和最后一步,其

他环境都可以加入渲染。我们再丰富以下,看看每一步可以加入哪些渲染。
  • 音频文件
  • 播放器解码(可以通过DSP插件渲染,改变延时、音色、信噪比、动态、增减某部分频率、变调、频率转换、采样大小转换等等)
  • 数字信号送达声卡主芯片(可以通过硬件DSP渲染,改变延时、音色、信噪比、动态、增减某部分频率、变调、频率转换、采样大小转换等等)
  • 信号到达Codec或者DAC(改变信噪比、动态、瞬态响应、音色等)
  • 运算放大器放大(影响瞬态、动态、音色等)
  • 功率放大器放大(影响瞬态、动态、音色等)
  • 到达分频器(影响音色、频率均衡、延时、音色等)
  • 到达扬声器(影响瞬态、动态、瞬态、音色等)
  • 扬声器发声并在房间中反射(影响延时等)
  • 声音到达耳朵
再看看经过注释的这十步,就能理解获得好的声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实际上,真正的发烧经验中缺少不了线材,而

这十步中还没考虑线材对声音的影响。不同的器材有着不同取向的渲染,搭配好这些器材需要仔细调试,给声音偏冷的声

卡配一个胆机功放,无疑是不明智的行为,了解器材的渲染特征然后进行组合,往往能比升级器材获得更好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7-2008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音的失真 (原文)

HiFi是发烧友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它是high-fidelity的缩写,意思为高保真,也就是说低失真。这个词汇出现之前,录音、


放音技术都相当落后,但高品质录音和放音技术出现后,回放出来的声音远比老技术更接近真实。但时过境迁,HiFi的意思


开始出现变化,它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符号,代表发烧友所追求的一个境界,只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一个标准。这个境界是什


么呢?——就是追求好听动听的声音,真实的声音并不见得就动听。所以在从字面上去望文生义,理解会和实际有所偏差。


倒是现在的监听设备,追求的是声音的准确还原,它倒是更像“HiFi”。HiFi这个词,就像现在大众口语中的“同志”、“小姐”、“专家”


一样,意思已经变了。


我们花了不少篇幅来描述音色、清晰度、动态、瞬态等,而这篇要讲的是失真,什么是失真?只要和原始录音不相符的,统统的都

算作失真,不管是因为设备缺陷造成的,还是有意渲染出来的。

不少文章刻意强调高保真,潜台词就是失真是不好的,是不对的。“哟,这音箱失真好大哦”,这种句子常常伴随这鄙视的口吻。失真

到底好不好呢?我们仍旧用图片来说明。



这是我们在秋天的北京银杏街遇到的正在抱在一起的情侣,这张是原片。时值金秋,遍地黄叶,金色的阳光斜射到银杏林中,满目都是金灿灿的色彩。


根据这个时间背景,我们强化了色彩。它相对原片已经失真了,它的色调变得浓郁了很多,看上去更透亮点,好看一些了。在这个处理结果中,失真带来的是更美好的,它让气氛显得更有浪漫色彩,相信大部分人会喜欢这种失真的。


换个褪色处理,结果金色的世界消失了,它相对原片也失真了,但这个失真却让人觉得此片还不如原片,失去了亲切感。


进一步强化色彩,并使用柔光处理,我们得到了这个结果。色彩很浓郁,但这种失真结果不会被所有人接受。



而这种处理,显然不能被接受,它失真后的色调已经完全破坏原来的感觉了。
我们使用了这一组照片来演示失真对最终结果是有利还是有弊,对比的结果就是,失真不全是坏作用的,适当的失真,

有时能强化主题,对于这种失真,我们更愿意用一个好听的词汇来描述,这个词就是“修饰”,不管是“失真”还是“修饰”,

它造成的结果就是和原始的信息不一样。

使用不同的设备(例如胆机和晶体管功放)欣赏相同的音乐,我们可能能听到几种不同味道的声音,因为每种设备的

失真程度(包含刻意的渲染)不一样,其结果可能会让音乐更加动听,也可能会是难听,就如同上面这一组图片一样,

只有适当的失真才会让声音更加好听。

适当的失真是有利的,失真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当”呢?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假设某音箱声音偏冷,但功率充沛,扬声器

控制力好,擅长表现爆棚的音乐,它 的冷冷的音色适合表现摇滚中的某些重金属乐器,在这个例子中,失真就是偏冷的

音色,它强化了摇滚乐中重金属的味道,这种失真对于摇滚乐来说,是适当的,但 如果让该音箱去表现中低音人声曲子

时,偏冷的失真则可能就不是“适当”的了。何谓“适当”也因人而异,例如有人就喜欢特别暖的,有人这喜欢一点点偏冷的。

既然失真多少才算“适度”没有答案,那么我们讨论有答案的——什么类型的失真是绝对有害的?我们举几种典型的。

爆音:除非作测试,任何情况下出现爆音都是不应该的,出现爆音的原因很多中,一般多出在音源,也可能是CD碟划伤

严重或者音频文件损坏,当信号突然断开或者被引入其他强干扰,都会产生爆音。瞬态表现比较差的设备,可能会在信号

突变的瞬间产生爆音。
削顶:但信号过大时,信号就会溢出,溢出的结果溢出部分被整齐的切掉,像刀削过一样,这种失真是最令人难受的。很

多朋友喜欢使用均衡器调整声音,但一个劲的往上增益时,就很容易出现削顶失真。

擦音圈:扬声器振膜大幅度运动时,控制力弱的系统可能会让扬声器音圈擦边,严重可能损坏扬声器,失真现象为“哧哧”声。

箱声过重:如果箱体声学结构设计不当、或者板材太薄时,大功率输出的情况下,箱体可能会剧烈晃动,产生嗡嗡声。

漏气:扬声器在运动时,会压缩箱体内的空气,箱体内外的气压不等压,会造成空气快速吸入或者吐出,如果装配工艺有问题

(例如没有安装密封圈),空气就会在细缝中穿过,会造成难听的高频失真。为什么很多有源书架箱不愿意在前面板上安装音

量控制旋钮,主要是因为装配时稍有不慎,就导致漏气。

频段塌陷:我们测试过的音箱很多都存在严重的频段塌陷,例如卫星箱和低音箱之间衔接完全断档,甚至有些厂的书架箱

也存在中频整体塌陷的问题。频段塌陷就如同显示器缺色一样,是有害的失真。

频率变形:相信很多朋友对自己的音箱做过简单测试,例如找个信号发生器,发出一个20Hz的信号,音箱居然发出,于是很

高兴。殊不知,要发出可闻的 20Hz信号需要多大口径多大功率的扬声器么?如果没有特殊设计,一般的6.5寸的书架箱都无法

重现20Hz,你听到的,只是变形后的信号,它实际上已经 通过反射、衍射、叠加变成了一种相对较高频率的可闻信号。

有害失真确实很多,我们不想也没能力一一列举,文章的目的并不画出个失真列表来,而在于,理解失真的利弊即可,无须谈

失真变色,扬长避短,合理搭配器材,玩出新感觉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5-7-2008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音的风格 (原文)


风格,什么是风格呢?我们前面说了一大堆音色、延时、声场、渲染等,当这些因素叠加组合在一起的时候,

就会形成一种风格。风格是一种不好描述,但却很容易感受的。我们仍旧使用图片来说明问题。这次我们使

用三联帧图片,每帧图片的主题各不相同,我们尝试使用三种风格来处理图片。


浓郁的反转片风格

带些颓废色彩的负冲效果

带沧桑意味的褪色风格

使用不同的风格的处理方式,表现出来的效果却大不相同。音箱、音源设备一样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会对声音进行

各式各样的处理,让他们和原始信息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风格。一个成熟的品牌会有自己倾向的风格,它会为旗下

所有的型号或者一个系列的型号设计一个自认为满意的风格,并朝这个方向去校声。在中国大陆,品牌无数,但这种

品牌屈指可数,很多的是什么风格受欢迎就去设计什么,有着明显的趋利性,而更多的,根本就对什么是风格都不理

解,能发声的就算产品了。

对于风格的理解,不同的文化区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有了“英国声”、“德国声”、“美国声”之说。这种“XX声”代表一种

文化对声音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出于技术层面的,而是艺术层面的,它背后是文化的沉淀以及民族的性格。很遗憾,

从来没有过“中国声”,不是中国没文化,而是中国的从业人员以及消费者对中国的文化已经弃之不用了。

英国声:英国上层社会追求一种细致的高雅氛围,男宾要像绅士,女宾要像贵妇,对事情不能大惊大喜,要沉着镇定,讲

究一些小情调,听一些小编制的音乐甚至独奏,声音无需很大,更不需要爆棚,能听清楚就行。整体来说,是一种较慢节

奏的细致生活,他们对这种生活的一致认同,让他们喜欢上了一种中频较为突出,低频不多,高频不亮,比较松软而缓慢

略暖的风格,声场较小,但不紧,细节丰富却不突出。这种声音取向得到了几乎所有英国音频设备厂商的认同,虽然它们

之间的产品声音特征有差别,但基本特征都差不多,这种典型的风格化特点被称为“英国声”。

美国声:作为一个几乎没有历史的国家,美国对世界的看法是全新的,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国成为了地球上最强大的国

家,他们崇尚年轻和力量,喜欢大手笔,喜欢冒险,美国文化对于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来说,绝对是另类的。在对声音的理解

上,他们也深受文化的影响。他们追求大动态、大声场、要求好的瞬态、低音要猛要有点硬,高频要亮,解析力要好,甚至

要有金属光泽,这种声音有活力,很澎湃,但缺乏细致感。美国的音像行业发达,对外输出音像制品的时候也输出了这种声

音的审美观,它获得了大量用户尤其年轻用户的认同,因此这种声音取向深深的影响了整个行业,不只是美国的音频厂家。

德国声和丹麦声:欧洲有着发达的现代文明以及较长的古代文明,它们有共同性也有差异,在对声音的理解方面,一样同大于

异,因此法国、丹麦、瑞典、德国等国的对声音的理解被合并称为“欧陆声”,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偏中性、追求细致。对业界影

响较大的是德国声和丹麦声,德国人以严谨著称,一丝不苟的精神同样体现到对声音的理解当中,德国声中性而严肃,带一点

点冷色调,音染较少,感情色彩较少,而丹麦声者侧重中高频的表达,偏向端庄,注重感性的人情味。

对于声音的风格的理解,不可以以产地判断,美国音箱未必一定就是美国声,而中国产的音箱什么声都有,就是没有中国声,所

谓的XX声,XX表示的是一种文化烙印,并非产地。这篇文章着重帮助您理解风格,要学会判断则需要经过大量的实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7-2008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有的在别的论坛看过了,但lz 搜集来的这些文章对初玩者有很大的帮助的,顶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2008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m和其他大大,若你们要形容一分音乐播放,通常你会用哪几个特色为主要考量?虽然知道这是个个人喜好问题,但我想知道下比较普及的考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厉害的原作者,竟然懂得利用照片的原理去解释音理,绝对是非常有意思又实用的教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7-2008 07: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哇。。。好多东西哦。。。
看到我眼花缭乱。。。
不过还是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008 09: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很怀念早期Sony Walkman(cassette), 有MegaBass 的耳塞,很惊讶它的低音很雄厚,但现在买不到这种耳塞了, 现在的Sony 耳塞, 低音讯号高一点就破音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09 1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照片都没有了。。
看了也不会明白。。
而我又没收到那些照片。。
之前的辛苦白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09 1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轉載..........一篇頗專業對發聲單元的分析

希望能解答网友們心中的疑問


目前絕大多數的喇叭都還是用傳統的錐盆式單體前後運動發聲,比較學術性的說法,這些喇叭叫電動式(ElectrokineticDynamic)或動圈式(Moving Coil)。早在一八七七年德國西門子的ErenstVemer就獲得了動圈式喇叭的專利,不過真空管遲至一九0七年才正式運用,而愛迪生最早的唱機是唱針直接帶動振膜而後經號角放大發聲,所以西門子的專利一直沒有用上。一九二0年美國奇異公司的Chester Rice與Edward Kerrog還有愛迪生貝爾公司的P.G.Hokuto才首度發展出實用的動圈式喇叭,七十多年來,除了材料不斷改良外,你記為喇叭科技真的有進步嗎?下面是幾種常見的喇叭發聲方式:

一、動圈式。基本原理來自佛萊明左手定律,把一條有電流的道線與磁力線垂直的放進磁鐵南北極間,道線就會受磁力線與電流兩者的互相作用而移動,在把一片振膜依附在這根道線上,隨著電流變化振膜就產生前後的運動。目前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錐盆單體都是動圈式的設計。

二、電磁式。在一個U型的磁鐵的中間架設可移動斬鐵片(電樞),當電流流經線圈時電樞會受磁化與磁鐵產生吸斥現象,並同時帶動振膜運動。這種設計成本低廉但效果不佳,所以多用在電話筒與小型耳機上。

三、電感式。與電磁式原理相近,不過電樞加倍,而磁鐵上的兩個音圈並不對稱,當訊號電流通過時兩個電樞為了不同的磁通量會互相推擠而運動。與電磁是不同處是電感是可以再生較低的頻率,不過效率卻非常的低。

四、靜電式。基本原理是庫倫(Coulomb)定律,通常是以塑膠質的膜片加上鋁等電感性材料真空汽化處理,兩個膜片面對面擺放,當其中一片加上正電流高壓時另一片就會感應出小電流,藉由彼此互相的吸引排斥作用推動空氣就能發出聲音。靜電單體由於質量輕且振動分散小,所以很容易得到清澈透明的中高音,對低音動力有未逮,而且它的效率不高,使用直流電原又容易聚集灰塵。目前如Martin-Logan等廠商已成功的發展出靜電與動圈混合式喇叭,解決了靜電體低音不足的問題,在耳機上靜電式的運用也很廣泛。

五、平面式。最早由日本SONY開發出來的設計,音圈設計仍是動圈式為主題,不過將錐盆振膜改成蜂巢結構的平面振膜,因為少人空洞效應,特性較佳,但效率也偏低。

六、絲帶式。沒有傳統的音圈設計,振膜是以非常薄的金屬製成,電流直接流進道體使其振動發音。由於它的振膜就是音圈,所以質量非常輕,暫能返應極佳,高頻回應也很好。不過絲帶式喇叭的效率和低阻抗對擴大機一直是很大的挑戰,Apogee可為代表。另一種方式是有音圈的,但把音圈直接印刷在塑膠薄片上,這樣可以解決部分低阻抗的問題,Magnepang此類設計的佼佼者。

七、號角式。振膜推動位於號筒底部的空氣而工作,因為聲音傳送時未被擴散所以效率非常高,但由於號角的形狀與長度都會影響音色,要重播低頻也不太容易,現在大多用在巨型PA系統或高音單體上,美國Klipsch就是老字型大小的號角喇叭生產商。

八、其他還有海耳博士在一九七三年發展出來的絲帶式改良設計,稱為海耳喇叭,理論上非常優秀,臺灣使用者卻很稀少。壓電式是利用鈦酸等壓電材料,加上電壓使其伸展或收縮而發音的設計,Pioneer曾以高聚合體改良壓電式設計,用在他們的高音單體上。離子喇叭(Ion)是利用高壓放電使空氣成為帶電的質止,施以交流電壓後這些游離的帶電分子就會因振動而發聲,目前只能用在高頻以上的單體。飛利浦也曾發展主動回授式喇叭(MFB),在喇叭內裝有主動式回授線路,可以大幅降低失真。這些設計目前都不是主流,我們有機會再來探討。

傳真:Hi-End音樂永遠無法達成的夢想?

在Hi-End這個名詞沒出現時,音樂圈內流行的用語是「高傳真」(High-Fidelity,簡寫Hi-Fi)但是到今天我們捫心自問,我們到底離這個標準帶有多遠?
舉個例子:如果你走過大街上,啊到旁邊大樓裏某一間房間中有人在視窗吹薩克斯風的話,我們就算不知道那是哪里在吹薩克斯風,我們也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判斷出那是個真正地薩克斯風,而不是音響內播放出來的。為什麼?那甚至不是身歷聲,只是一個物體在空氣中發出來的聲音啊!我想這是因為我們人耳能夠捕捉到最細微變化,而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下將它分析出來。
這們說來,要達到高傳真的聲音要有那些條件呢?

第一是要有夠強的量感。為何一台鋼琴在音響上播放總是和真的鋼琴有差別?因為真正的鋼琴有龐大的體積作為共鳴箱,而一般的喇叭不管如何,很雄厚有像鋼琴一般的聲體積或表面積(大要忘了真正在發音的是單體而非音箱)。

第二要有夠快的反應。喇叭單體雖然已經可以極快速的運動,但是有振膜就有質量,有質量動作就會遲緩,所以,平面振膜發出的聲音總是能讓人「幾乎忘了它的存在」,道理就在這裏。但是平面振膜的能量感又不及傳統喇叭,為了求強大的能量又要加大振膜面積、加大質量,反應快的優點就沒有了,夠矛盾吧!

第三當然要有足夠的細節。CD所損失的細節大一箭雙雕人耳可以查覺的地步,所以至今仍有許多人認為LP較為傳真。

第四音質色要能夠真。這也是Hi-End一直強調的部份,如果有任何的音染,人耳可以很清楚的辨別出這不是真的。

第五要有夠安靜的北景。空氣中本來就存在許多環境噪音,如果錄音中再加入背景噪音,不自然的感覺就出現了。當然還有很多因素不過這些就夠我們好好返省了,我們花了大錢投資的器材到底做到了那些?其實以目前的科技來說,這是不可能做到的,首先你使用的錄音夠不夠資格就是個大問題。有什麼錄音能夠讓您判別傳真度?這裏舉出一個不錯的例子:Sheffield Lab最新推出的A2TB「MyDisc」(10045-2-T/極光)這張測試片第十九段中收錄了一個人從一數至二十五,雖然是這麼簡單的片段,卻考倒不少系統,可見要「傳真」有多難!Coda純淨無雜質的音響特性使很多錄音聽起來都格外傳神,朝向真的目標更進一步了。

單比特與多比特
數碼轉換器的基本構造,通常分為接收、數碼濾波、數/類轉換、I/V轉換、類比放大等機個部分。以下僅就數碼濾波與數/類轉換作一淺釋。

CD 的取樣頻率為44.1KHz,這個規格的制定是根據Nyquist的取樣理論而來,他認為要把類比訊號變成分立的符號(DiscreteTime),取樣時的頻率至少要在原訊號的兩倍以上。人耳的聽覺極限約在20KHz,所以飛利浦在一九八二年推出CD時就將其制定為44.1KHz。取樣是將類比訊號換成數碼訊號的第一步,但精密度仍嫌粗糙,所以超取樣的技術就出現了。一般八倍超取樣就等於將取樣頻率提高到352.8KHz,一方面提高精度,一方面經過DAC之後產生的類比訊號比較完整,所需的低通濾波器(濾除音取樣時產生的超高頻)次數與斜率都可大幅降低,相位誤差與失真也都會獲得巨大改善。不過CD每隔0.00002秒才取樣一次,超取樣後樣本之間就會產生許多空檔,這時需要有一些插入的樣本來保持訊號完整,而這樣的任務就落在數碼濾波器身上(Digital Filter)。比較先進的設計是以DSP(Digital SignalProcessor)方式計算,以超高取樣來求得一個圓滑曲線,例如Krell的64倍超取樣,但目前只有Theta、Wadia、Krell、Vimak擁有這樣的技術。另一類數碼濾波是事先將複雜程式與在晶片中,有類似DSP的功能,日本Denon、Pioneer皆有這樣的設計。最普通的方法是利用大量生產的晶片,NPC、Burr-Brown都有成品供應,當然效果會受一些限制。

在數碼濾波之後,就進入DAC 了,從這裏開始有單比特與多比特的區別。多比特是數碼訊號通過一個電流分配器(CurrentSwitch),變成大小不同的電流輸出,因為數碼訊號是二進位關係,所以DAC的電流也以1、2、4、8的倍數排列。每一個比特分別控制一個電源分配器,隨著音樂訊號變動,輸出電流也跟著改變,接下來是一個速度很快的I/V轉換線路,把這些電流變成電壓,再接下來經過低通濾波器,完整的類比訊號就出現了。一個二十比特的DAC,其輸出電流變化是1,048,576個,解析度已經相當高了。現在最常用的二十比特晶片有Burr-Brown的PCM-63與改良型PCM-1702,最貴的大概是Ultra-Analog的模組。
位元流(Bitstream)是飛利浦八八年提出的技術,構造很單位。首先二進位的數碼訊號進入一個有參考電壓的模組中,輸入訊號比參考電壓高輸出就是非曲直,反之則為0;第二個訊號再與第一個訊號比較,更高的就輸出1,較低輸出0…以此類推。因為它只比較間的大小,所以樣本要增加,需要更高的取樣頻率,從早期的256倍到最新的384倍就是個好例子。只有一個比特的訊號會進入一個叫開關電容(SwitchedCapacitor)的DAC中,還原成類比訊號。常用的單比特晶片都是飛利浦製品,最早有SAA7320,現在則把SAA7350與TDA1547合在一起稱為DAC7線路,Crystal也有類似產品。
何者為優並無定論,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絕大部分高價機種都是多比特設計。
德國喇叭高音比較多?

你如果問德國汽車馬力比較大嗎?得到的答案應該都是肯定的。德國有無速限的高速公路,時速150公里以下的車通常都還不敢開在內側車道,偶爾一個閃亮的身影擦身而過,令心理緊張得猛然一縮,不禁要懷疑那急速遠去的小黑點是不是馬錶早就超過200了。在佩服德國人守法的道德之餘(想想臺灣如呆有這種高速公路,你敢開嗎),對那堅固異常,性能卓越的德國汽車更是崇仰得不得了。
接下來問德國的喇叭高音都比較多嗎?這要找答案就不太容易了。基本上,德國人設計音響就跟製造一樣,在盡可能範圍內要發揮其極限能力。德國汽車開起來安全、耐用,卻不一定很舒適。德國音響看起來雄偉、看起來規格優異,卻也不一定都很好聽。從標示的物理規格來看,任何一對德國25KHz的更不在少數,的確德國喇叭的高頻延都比較大厲害。並不是德國人天生都長著一對蝙蝠耳朵,需要聽那麼高的聲音,這樣的發展其來有自。

根據Elac 老闆WolfgangJohn的說法,在LP時期因為大部分的黑膠唱片都經過壓縮等化,高頻的響應曲線絕不平整,要再生極高頻的訊號也幾乎不可能。任何是都毫不妥協的德國工程師於是想出一個方式,他們把喇叭的高頻以上強調一些,剛好和LP的缺陷互補,即使是壓縮嚴重的DG金屬刻板LP,在這樣的喇叭上播放一樣能把失去的空氣感找回來。當然,這個時候德國音響多數還是內銷,德國人都能接受這樣的聲音美學。

進入數碼時代後,一些來不及,或不知道修改的設計繼續販賣,而再爛的CD唱盤也能重播20KHz的極高頻,因此那些德國喇叭就像雪上加霜,讓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但是新一代設計的德國音響早就沒有這些問題了,他們還是保持非常好的延伸效果,整個頻段也修飾得平順無比。好的德國喇叭在延伸之外,細緻的質感與高雅的韻味也是加緊的民族很難學得來的,目前只有一些廉價產品受成本所限,比較無法考慮到「美」的層次。附帶要說的是,德國人所標列出來的規格你最好相信,他說有30Hz的低頻延伸,就不會縮水成40Hz;他說有100瓦的輸出功率,也肯定不會讓你漏氣。德國喇叭高音比較多嗎?不多!不多!說不定是別人太少了呢。

有關同軸喇叭
在任何一種平面振膜喇叭(鋁帶、靜電、音圈貼覆式)上,由於高頻到低頻發聲動作都是同時進行的(如果有高低分音又另當別論),發出來的聲波像一條線一樣往前方擴散,我們稱之為「線音源揚聲器」。傳統有音箱的喇叭,為了求得更精准的定痊與相位,並假設自然樂器發聲是在一個點上,因此利用喇叭箱的特殊構造,讓每一個單體的磁鐵與音圈都在同一個垂直軸線上排列,我們稱這為「點音源喇叭」。Duntech與Hales是「點音源喇叭」最好的範例,而Pioneer或JBLK2等上下兩個低音夾的新潮流,一些小型喇叭將兩個單體儘量靠近擺放,也可獲得類似點音源的效果。在這兩種設計之外,還有種曆久不衰,多年來一直有人支持的「同軸喇叭」(Co-Axial或Concentri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3-2009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軸喇叭的啟始者是Tannoy,他們在五0年代就設計出第一個同軸單體。顧名思義,同軸就是指高音與中低音的單體發聲點是在同一條水平軸線上,這比點音源喇叭的垂直軸線似乎更能提供正確的相位、振幅與最佳的擴散角度,只要聆聽時耳朵的位置與單體的軸線對齊,整個頻段的聲音會同時到達聆聽位置。在Tannoy之後,也有不少廣家跟進開發同軸式單體,不過最有成就的仍是英國KEF,他們的設計稱為「同時同軸」(Coincident)。原來Tannoy新一代的同軸單體,低音與高音的音圈、磁鐵不僅分離,位置也不相同,高音比低音略前,而還加上一個 金香型的道波器,有類似號角的擴散作用。KEF發表的Uni-Q單體則是將低音與高音結合在同一塊底盤上,如此除了發聲點「同軸」外,也具有「同時」的作用。美國Soundwave的同軸設計也很特別,他們將一個傳統高音用「懸吊」的方式,直接掛在低音單體的正中前方,一方面有同軸的優點,一方面又減少了傳統的同軸單體因為「大號角作用」引起的極高頻衰減。
同軸喇叭可以得到很精確的中音,卻一直很難空破極高頻與極低頻的極限。Tannoy的GRF必須使用十五寸的特大單體與強力的Al-ComaxⅢ磁鐵,才獲得理想的低頻延伸。DEF則發表了空腔耦合設計,利用多個低音單體的動作來取得進一步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09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軸喇叭的啟始者是Tannoy,他們在五0年代就設計出第一個同軸單體。顧名思義,同軸就是指高音與中低音的單體發聲點是在同一條水平軸線上,這比點音源喇叭的垂直軸線似乎更能提供正確的相位、振幅與最佳的擴散角度,只要聆聽時耳朵的位置與單體的軸線對齊,整個頻段的聲音會同時到達聆聽位置。在Tannoy之後,也有不少廣家跟進開發同軸式單體,不過最有成就的仍是英國KEF,他們的設計稱為「同時同軸」(Coincident)。原來Tannoy新一代的同軸單體,低音與高音的音圈、磁鐵不僅分離,位置也不相同,高音比低音略前,而還加上一個 金香型的道波器,有類似號角的擴散作用。KEF發表的Uni-Q單體則是將低音與高音結合在同一塊底盤上,如此除了發聲點「同軸」外,也具有「同時」的作用。美國Soundwave的同軸設計也很特別,他們將一個傳統高音用「懸吊」的方式,直接掛在低音單體的正中前方,一方面有同軸的優點,一方面又減少了傳統的同軸單體因為「大號角作用」引起的極高頻衰減。
同軸喇叭可以得到很精確的中音,卻一直很難空破極高頻與極低頻的極限。Tannoy的GRF必須使用十五寸的特大單體與強力的Al-ComaxⅢ磁鐵,才獲得理想的低頻延伸。DEF則發表了空腔耦合設計,利用多個低音單體的動作來取得進一步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09 0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明白了30%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4-2009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只用手机来听歌,不知道用http://www.p4c.philips.com/cgi-b ... UDIO_SU_MY_CONSUMER有没有好的耳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5-2024 02:13 AM , Processed in 0.08287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