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internetguy

未解之谜系列 之 北纬30度之谜 (page 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11-2006 04: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人类大脑真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11-2006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谜哦!不知何时才揭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3-2007 10: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改写中国文字史的大麦地岩画



大麦地岩画,这个最近在媒体上越来越热的名字,因为有可能冲击甲骨文的记录,将中国文字的起源往前推5000年而备受瞩目。虽然学术界还无定论,但有一点毫无疑问——大麦地岩画是一部游牧先民的宏伟史册!

在中国宁夏西北部有一片群山绵亘的山地叫卫宁北山,它与北部闻名于世的贺兰山如兄弟般紧密相连。卫宁北山是宁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界山,也是卫宁平原的天然屏障。

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卫宁北山看成是贺兰山或贺兰山的一部分。的确,两座山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它们的区别也许仅在于山体的结构不一、走向不一、形成时代不一而已。

当然,卫宁北山与贺兰山还有一个极其重大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同样有着灿烂辉煌的岩画艺术——在卫宁北山,有着令世人惊叹的大麦地岩画。




寻找大麦地岩画


1988年夏季,宁夏地矿局的一位工程师在中卫照壁山调查时,偶然发现在岩石上有动物的画像,他立即用照相机拍了下来。回来后,他写了一封信,连同几张照片一起寄给了自治区博物馆。从此,世人知道了照壁山岩画。后来,这位工程师调到了河南南阳,人们只记得照壁山岩画而忘却了这位发现者。

得知照壁山岩画的消息后,我驾车赶到了这里。照壁山是一座铁矿山,在卫宁北山中如鹤立鸡群,很远就可以看到它铁褐色的容颜。站在照壁山头四处张望,只见一座座山峰连绵不绝,有的山头被黄沙围了起来。骆驼草随风摇曳,天苍苍,野茫茫,岩画藏在哪里呢?

碰巧有一位牧羊人在给羊饮水。我问他有没有见过石头上的画。

“就是石头上刻的那些画画子?我见过,可多了。就在大麦地,离这里不远。”说完,牧羊人就带着我们向南侧的大麦地出发了。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大麦地”这个名字。

大麦地,多么美好和动听的名字,昭示着丰收和希望,然而却与大麦毫不相干,只是当地牧民的美好愿望而已。放眼望去,大麦地一道道山梁耸立,山不太高,但雄伟壮观。这里属于荒漠丘陵区,除了长得稀稀拉拉的骆驼草和山沟里的芨芨草、酸枣刺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绿色的生命了。想不到如此荒凉之地却有着一个如此美妙动人的名字,更想不到在这不毛之地竟有如此精彩绝伦的岩画,真是一个奇迹!

这里的岩画制作精彩,有精美的狩猎图、放牧图,也有颇具动感的动物图形和人物形象,还有舞姿优美的舞人……这些岩画如热烈的火焰,使荒山野岭、戈壁沙漠有了生命的跃动。此后一连3天,我们在当地一位大娘的指引下,在大麦地一座山一座山地考察,对每一幅岩画进行编号、登记和拍照。经过初步调查,我发现这里的岩画大约有2000幅左右。我虽然发现过贺兰山贺兰口岩画,但仍然被大麦地众多精彩的岩画折服了。

从此,我与大麦地岩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麦地为什么有岩画?


卫宁北山大麦地地区,由于受蒙古高气压的影响,成为干旱草原地带,不宜农作物生长。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人只能畜养牛马羊驼,过着畜牧与狩猎的生活,但却因此创造出了丰富多样具有传奇色彩的草原游牧文化。

广阔的天地,广阔的草原,使北方游牧民族养成了一种强悍的民族性格,他们豪放勇敢,与自然斗争的能力特别强,不惧风雨,不怕困难,能吃苦能耐严寒,“随逐水草,居处无常,射猎为业。”卫宁北山正处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水岭上,是两种文化的交汇和碰撞之地。大麦地岩画就是游牧文化孕育出的产儿,也是两种文化撞击出的火花,因此,大麦地岩画表现出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进入大麦地并不容易,除了仅有的两三个山口可以通行之外,基本上同外界没有交流。大麦地草原与河谷区域小环境不仅保证了游牧人的生活,而且这种密闭的状态又满足了游牧先民的稳定感与安全感——外界不易进入,牛羊不易逃逸,便于防卫,便于集中。在这种较为安定的环境里狩猎和游牧,自然生活又充满了富足并陶冶了艺术情操,为岩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和辉煌提供了天造地设的温床。

另外,大麦地地区盛产铁矿,含铁量较高,地表地下皆是,这些原生铁矿的硬度又远远大于大麦地的砂岩,为游牧先民们制作岩画满足创作的欲望提供了便利的工具。在大麦地可以轻易采集到大小合适、手感舒适、轻重适当又尖利无比的原生铁块,这些制作岩画的天然工具,以其硬度和韧性,为岩画的创作带来了艺术之光和生命之力。在大麦地的岩画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尖锐原生铁块敲打岩石留下的点点痕迹,也只有这些原生铁块工具才能在坚硬的岩石上留下这些文化符号。

千万年来,我们的游牧先民在这里一代代连续制作了数以万计的岩画,这些岩画是先民们的生活写照,是他们丰足与饥渴、战乱与和平、理智与幻想、呐喊与呻吟的混合体。同时,岩画作为图形与符号的载体,又是他们表达情感、愿望的记录,虽然遥远的往事早已逝去,但留在岩石上的图画与符号却依然熠熠闪光。尽管有的民族早已从历史的烟云中消失了,也有的迁徙了、变化了、融合了,但他们光彩夺目的业绩、悲壮的历史进程、坚苦卓绝的斗争,以及灿烂的文化、优美的艺术、杰出的才能、丰富的想象力,在山地的岩石上做了淋漓尽致的表现,镌刻了难以磨灭的印迹,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大麦地岩画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渊源。

大麦地位于宁夏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西北部,相距甚近。水洞沟遗址下层文化距今4万年~1.5万年,属第四纪更新世晚期。水洞沟原始先民的足迹,通过贺兰山与卫宁北山一直到达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这一行程路线早已被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考古发现所证明。可以说,贺兰山与卫宁北山是古代原始先民北上的重要通道之一。大麦地又是这一通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人们在这里憩息、休整、打猎、准备远征,还制作了岩画,记录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大麦地岩画基本上包含了北半球岩画的内容、动物群种类和制作方法,也可以说大麦地岩画是北半球岩画的集大成。

从文化的渊源上看,大麦地岩画与黄河文化有不解之缘。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她孕育了水洞沟旧石器文化,孕育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等。黄河从卫宁北山脚下流过,孕育了大麦地岩画。我们在大麦地岩画中随处可以找到黄河文化的烙印,古老汉字的源头——图画文字与符号、黄河流域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的表象、太阳崇拜的描绘等等。

在黄河之滨的大麦地,既然有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就必然会结出丰硕的艺术之果。





游牧先民的史册


在古代,大麦地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这里山岭葱茏牧场草肥,是游牧先民理想的狩猎驻牧之地,所以在岩画中有很大篇幅是反映各种动物和狩猎场景的。

到了畜牧时代,人们开始畜养动物,岩画中也有了放牧的场景。生活方式改变了,但仍然离不开狩猎,狩猎依然是生活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大麦地岩画中不难见到兔鼠等动物,然而更多的还是牛、马、羊、驼、驴和森林草原动物鹿、獐、岩羊以及食肉动物如虎、豹、狼、狐等,还有大量的鸟类。此外,反映畜牧业的岩画中也不乏有人在放牧的生动场面,在画中有的羊在吃草,有的羊在抵角,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岩画学是人学。人是社会的主体,因此艺术地再现人物活动也是岩画的重要内容。由于人的欲望和心理状态的差异,人总是要表现自我。这种表现是多方面的,有追赶猎物或弯弓搭箭的猎人,有翩翩起舞的倩影,有祭天时双手捧着的祭品,有祈祷时虔诚的面容,还有放牧时悠然自得的神情。

在氏族部落时代,为了掠夺人口和牲畜,霸占土地和财产,争斗和冲突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在大麦地岩画中就有这种血腥的争斗场面,人员或多或少,互相用弓箭对射,战争的原始性和残酷性展现无遗。

在大麦地的岩画中有不少人面像,这些似脸谱、似黥面、似面具、变化多端的人面其实是早期人类对神灵、图腾、偶像崇拜的一种反映,是原始宗教的反映,归根到底是自然力的拟人化反映。恩格斯说过:“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许多古怪的岩画人面像实际就是游牧先民创造出来的神与鬼怪。

大麦地岩画中也不乏属于工具、车辆、帐篷一类的岩画,为岩画增添了新的技术系统的内容。在大麦地岩画中有几幅车辆岩画,一般有车轮,车轮有辐条、单辕、舆,单辕两侧各有一匹马拉车,形象逼真,酷似甲骨文的“车”字。这种车辆岩画最早约在青铜时代,即商周时代,晚至春秋战国时代。以车代驮、用车运输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也是畜牧时代的特征。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大发明之一。在大麦地岩画中发现了类似陶罐的图形,用途是储水陶具,说明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在大麦地岩画中有人和牛马的足迹。动物的足迹有三层含义:对动物的崇拜;因形似女阴,表示对生殖的崇拜;表示动物行走的方向和活动范围。人的足迹也有三种意思:一是对人自身的崇拜——有了脚可以行千里,显示了脚的特殊功能;其二,脚在巫术中具有降妖除魔的作用;其三,具有性崇拜的含义。在我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中就有履足迹感而有孕的传说。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生物都离不开水,有了水,不仅解决了生命的需要,而且天地也有了灵气和活力。对于古代的游牧人来说,雨水的丰歉至关重要,它决定着畜牧业的兴旺与衰败。为了祈求雨水,人们在岩画中表现了流水的图形,反映了渴求雨水的真切愿望。

有了雨水,植物才可以茁壮生长。在大麦地岩画中有植物的形象,有一丛丛的植物,也有高大的植物,真实地反映了大麦地在古代时的植被情况。那些似树似草的植物形象,直接表现了人们渴求植物茂盛、畜牧丰收的愿望。在畜牧时代,植物的荣枯关系着狩猎与畜牧的发展,同样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在大麦地岩画中有不少太阳、星辰、天体的形象,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太阳的东升西落、对月亮的圆缺、对星星的闪烁的崇拜。先民们对大自然十分敬畏,同时,游牧民族为了定季节,也必然关注日月星辰的变化。

在后期岩画中有不少塔的形象,多是一些喇嘛式的,呈圆形葫芦状,或下部筒形顶部三角状等,这种塔蒙语称“小擦擦”,是游牧人信奉佛教和喇嘛教的信物。在大麦地岩画中还发现有古代人们祭祀的舞蹈图,表现了人们敬天地礼鬼神的真实场面。

生殖崇拜的岩画也极为珍贵,表现一般直白,表现了人们对性的追求与繁衍后代的渴望。

大麦地岩画内容丰富,多是实物的象征图形,也有少量的表意图形与符号,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生产、经济状况、心理活动和生存环境,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形象资料。岩画多为凿刻和敲击,但制作精美,形象拙朴、生动,表现了很高的艺术创作能力。



北半球岩画的集大成


大麦地岩画与世界上其他著名的岩画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内涵极为丰富。欧洲洞窟岩画内容比较单纯,反映的生活画面很窄,画面上最多的是动物,人物活动场面几乎没有。而大麦地岩画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华先民火热的生活、美好的愿望和热烈的情感。

大麦地岩画的另一个特点是数量多。欧洲著名的洞窟岩画数量并不多,少至100多幅,多则300多幅,没有一处超过1000幅。澳洲岩画、非洲岩画虽然数量多,但分布星散。大麦地岩画则集中分布在1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数量多达上万幅。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的规定,每10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有10000幅图形则可称为世界岩画的重点地区。大麦地岩画的分布密度是这个规定的几十倍,可以称为重中之重了。

再从岩画的艺术性分析。诚然,欧洲岩画制作精彩,如同油画一般,但这种精品之作十分有限,大多数岩画制作平平,即便澳洲和非洲岩画也大致如此。大麦地岩画虽然也逃不出这个圈囿,但是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数量就有一定的质量,大麦地岩画有上万幅,的确有许多精彩、惊人之作。

当然,最让我们激动的一个特点是:在众多的大麦地符号岩画中,我们找到了史前古老文字的符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3-2007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相信人是有'上一代'的文明.....

大麦地符号岩画...很可能是上一次的人留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3-2007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多字,懒惰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3-2007 02: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字  :@ geng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0-3-2007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比较相信古文明还先进过现代文明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07 1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史前文明真的太不可思议了,人类还无法一一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3-2007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可波罗留下六大谜团


马可·波罗从大汗手中接受金《圣书》


在大都,大汗向穷人施舍救济




世界经理人科技频道(tech.icxo.com)报道:七百年前,一个威尼斯年轻人踏上旅途,在二十四年的漫长历险中,探索了最遥远的异域国度。他的游记《东方见闻录》改变了历史的轨迹,使他成为了传奇人物。然而,也有一些人说他是个骗子。几百年来,马可·波罗激励了无数后人,却也受到了诸多质疑。这位跨越大陆的伟大探险家、是否亲眼看到过书中描写的一切?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七百年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麦克·山下重走了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道路。本文是他同大英图书馆博士弗朗西丝·伍德的部分对话。

  议题一:路线

  伍德:马可·波罗应该是从威尼斯一路前往北京,而后继续在中国旅行。根据这样一本游记,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可以照着其中所写的路线,一站一站地前进。但仔细阅读之后,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这不是一本可以直接参考的旅行指南。

  山下:他在书中提到的两地距离,有些极为精准,有些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在旅行归来大约二十年后才写下了这本游记。现实的场景与他所描述的完全吻合,而且,恰恰都是在他所说的地方找到的。

  议题二:马可的描述

  伍德:人们很早就开始怀疑马可·波罗。首先,大家不相信中国真的像他所写的那样幅员有那么辽阔。到了十九世纪,人们开始质疑,是不是真的能按他给出的时间从甲地走到乙地。我想,要是把几百年来人们提出的疑点累积起来,你会发现,马可·波罗的确很值得怀疑。

  山下:昨天晚上,我重读了《东方见闻录》中有关他在敦煌那段时间的经历。文字与现实的相似让我非常惊讶,而且,不仅仅是相似,他极为精确地描述了一场杀羊的仪式,其目的是保佑儿女平安;这跟我们在婚礼上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样。



     世界经理人科技频道
    议题三:书中遗漏

  伍德:书中有一些严重的遗漏,让人打心底里怀疑他写的是不是亲身的经历。比如说,他根本没提到使用筷子,也没说喝茶。虽然替他辩护的人会说这是因为他不喜欢喝茶,他是意大利人,也许更喜欢喝葡萄酒。他在中国应该会看到女子裹脚,但书里也没提。我认为,这些遗漏都是问题。

  山下:怀疑马可·波罗的人提出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他没说起裹脚的事。不过,我认为书中其实讲到了这个问题:描写女人的步态时,他说那是非常秀气的步子,前、后脚之间的距离、和一根头发丝差不多。我觉得,这正是在描写裹脚的妇女如何走路。还有一点,由于当时的女性都穿着长裙,马可不可能看到她们的脚。所以依我看来,虽然没有直接看见,但他的确谈到了裹脚的女子。

  刘教授:在蒙古人的朝代,蒙     古人的地位是最高的,他们是统治阶级。像马可·波罗之类的外国人都属于第二等人。而北方的汉人和南方的汉人分别被归为第三等和第四等。很多像马可·波罗这样的人,通常只跟同一等级的人来往,这很正常。马可很少与等级比他低的汉人来往,难怪没学到多少汉人的习俗。

  议题四:史料记载

  伍德:我认为,有关马可·波罗的最大疑点,是他没有出现在任何汉语或蒙古语的史料中。当时中国的官僚体系极为庞大,一切大小事项都会被记录在案,每个城市的每一任地方官,每一个小官吏都不会被漏掉,但马可·波罗一家压根儿没出现过。文献中记录了其他欧洲人,却没有马可·波罗。两百年来,中国的、欧洲的历史学家都在竭力寻找,结果一无所获。这是一个大问题。

  刘教授: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认为,不能过于依赖那一时期的记录,就连一些重要的人物也没有出现在当时的汉语文献中。元朝的原始档案在朝代临近尾声时就已被毁了。

  议题五:第一手的经验

  伍德:他即便没去过中国,照样可以写出这样一本书。仅一百年后,就有一个知名的商人佩加洛提,他在安特卫普工作,最远只到过巴勒斯坦,却写了一本如何跟中国做贸易的畅销书,甚至建议要带上女人,因为同中国女子交往很不安全。我认为,他写的不是第一手的经验;我也不相信马可·波罗写的是自己的经历。

  山下:马可讲述的故事有些的确是匪夷所思。他说,他曾遇到吃生肉的人;对此,我要亲眼见过才敢相信。作为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使臣,马可·波罗曾到访云南,遇见了一些少数民族。有一件事让他非常惊讶:这里的人们竟然食用生肉。很显然,今天他们依旧如此。但是我没想到的,他们喜欢生吃的这种肉竟会是猪肉。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猪肉一定要煮熟之后才能吃。可是这些人,七百年来他们一直在吃生猪肉;而且从这一张张气色红润的面庞来看,他们都非常健康。


    世界经理人科技频道(tech.icxo.com)

    议题六:原始手稿

  伍德: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或者说他在异乡的发现,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原始的手稿。原稿已经失传了,留存下来的只是一些手抄本,是经过不断誊写的抄本。早期的马可·波罗游记抄本、大约有150份,而且各不相同。如果没有最原始的手稿,就很难追溯这些故事的源头。

  山下:有一件事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当时,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海战已持续了多年。返乡之后没过多久,马可就被软禁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其实是在一间牢房里写下了这本游记。这部传奇著作就在这种环境里完成的。马可向关押在同屋的鲁斯提契洛口述,而这位作家一向喜欢渲染色彩、添加想象。或许,是代笔的鲁斯提契洛,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大。

  结论

  伍德:我想,总要综合考虑所有的疑点、问题、遗漏、怀疑、以及关于他是否去过中国的争论,设法得出一个结论。我认为他显然没去过,但又有很多人坚信、他确实去了。我们没法用指纹或DNA证明什么,毕竟已经过去了七百年。说到底,这真的只是一个相信不相信的问题。

  山下:对于那些怀疑马可·波罗的人、以及他们的种种说法,作为惟一重新走过这段旅程的人,我可以给出一个答案:我们或许可以坐在伦敦的某个图书馆里,反复思索他究竟去过哪些地方;可是一旦踏上他曾走过的道路,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因为,他的描述太准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07 04: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nternetguy 于 12-10-2006 03:55 PM 发表
时空隧道与失踪之谜

近年来,欧美国家的一些勇于探索自然之谜或超自然现象的学者们掀起了一场“神秘失踪与再现”和“时空隧道”的研究热,这可能与最近出现的“泰坦尼克”号两位失踪近80年后又再现的幸存者有 ...


沉水货
我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5-2007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的文章,在下又增加知识了,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07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科学家:12万英磅就能造出时光机器


美国物理学家罗德曼·马利特与时光机器模型
从古到今,时空穿梭一直都是人们的梦想。我们希望回到过去挽留一段爱情或阻止一场悲剧;我们期待进入未来,超越有限的生命。美国物理学家罗德曼·马利特为了能返回过去挽救父亲的生命,终生都在研究与时间有关的理论。他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改变时空的秘密,只需要12万英镑就能造出一台“时间机器”。

以爱因斯坦理论为基础
现年62岁的马利特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物理学教授。他的时光机器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基础。广义相对论指出引力是时间和空间的曲线,即强大的引力场能令光线变曲并减缓时间的流逝。

马利特的构想完全不像英国科幻小说家H·G·韦尔斯小说《时间机器》中的雪橇,或电影《回到未来》中的时光机。相反,他的穿梭工具看上去会像一个直径几英尺的圆柱形光线漩涡,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激光束光环所制造的巨大引力场,场中心的强度足以扭曲时空。因此,若将一个粒子放在光环中间,粒子便会被引力场拉扯。若接近引力场,时钟和生物钟都会变慢。如果一个人走进这个“时间隧道”,就可能出现在过去的某个点。


只能回到机器启动时间

马利特相信,他能在有生之年看到世界第一台“时光机”问世。他希望能得到12万英磅(25万美元)的资助,在实验室里造出一台雏形机。不过,马利特对资助人也有严格要求。“我们希望得到非军方的资金来源,我可能不想这项计划最终成为‘高度机密’,令我们自己都无法跟进。”

不过,这台设想中的“时光机”并不是像科幻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可以自由往返,随心所欲地抵达某个时间点,而是最多只能回到机器最初启动时候的那个点。比如说,你在1月1日启动机器,让它运转3个月,然后你在3月份进入“时光机”,最多只能回到1月1日。因此要想回到中世纪探秘或到古代罗马游历都是不可能的,要抵达未来世界也同样办不到。

这样的结果其实也等于宣告马利特建造“时光机”的初衷无法实现。10岁那年,马利特所深爱的父亲死于突发性心脏病。丧父之痛令马利特感到整个世界如同毁灭,他无法相信自己再也见不到父亲,再也看不到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在年幼的马利特看来,父亲的死与他严重的吸烟酗酒的习惯有关。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提醒父亲,这一切或许会改写。

从此,马利特开始了对时间的研究。科幻小说《时间机器》成了他的启蒙读物,书中主人公告诉他,“时间就是一种空间,我们能在其中来回穿梭,就像在空间中一样”。马利特也由此萌发了制造“时光机”的念头。



比前人设想更简单可行


在马利特之前,很多科学家在“相对论”的启发下已经提出过几个“时光机”构想。1974年,美国物理学家弗兰克·蒂普勒设想建造一个巨大的圆柱体并令其旋转,它就可能将周围的时空扭曲,出现很多进入过去的“时间入口”。但根据他的计算,这个圆柱体重量至少要与太阳相当,又必须被装在一个长60英里、直径40英里的管子里。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理论物理学教授基普·S·索恩提出了著名的“虫洞”理论———连接两个时空地点的时光隧道,这两个地点可能处于完全不同的宇宙,也可能是同一宇宙中的两个地方,物质可以通过一个“虫洞”的入口,迅速抵达另一处时空目的地。不过,在时空结构中制造出一个“虫洞”,可能需要一颗恒星或相当于几十颗原子弹的能量,甚至还需要掌控负能量,这也不是现代科技可以办到的事情。

相较前人而言,马利特的想法显得简单可行得多。美国《新科学家》评论称:“马利特没有发疯,已知的物理学理论并没有否定‘时光旅行’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而言,穿梭时空并不是那么难。”


“时间机器”充满逻辑悖论
然而,即便技术上的诸多难题都被克服了,“时间机器”的产生还会打开一个充满逻辑悖论的潘多拉盒子。

第一个悖论是一个时间旅行者进入过去,杀死了还是个婴儿的自己,那么他就会既存在,又不存在,因为他就无法长大再回来完成这个谋杀。第二个悖论更加微妙。时间旅行者跑到时间前面,在树上刻下了他的名字,而他在回到现在后,砍掉了那棵树,使它从未来消失了。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树既存在,又不存在。

时间旅行问题专家大卫·多伊奇则用量子物量学的一些定律来解答这些矛盾。在亚原子世界里,量子的不确定性占主导地位:一个电子撞击一个质子既可能转向左边也可能转向右边,其间并无规律可循。在多伊奇等一些物理学家看来,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了宇宙的“多重性”,每次一个电子转向右边的时候就和一个转向左边的电子形成一个新的宇宙。

也就是说,世界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许多平行的世界。你回到过去,但那不是你自己的世界,而是和你的历史相似的世界,如果你干预了历史,未来走向的将是一个与你来时世界不同的另一世界。


这种想法近乎疯狂,但除了多伊奇外还有许多著名物理学家相信有平行世界的存在。在《时间简史》里,霍金这样说:解决时间旅行的其他可能的方法是选择历史假想。其思想是,当时间旅行者回到过去,他就进入和历史记载不同的另外的一个历史中去。这样,他们可以自由地行动,不受和原先的历史相一致的约束。


相关新闻:以色列科学家宣称已经研究出时光机器(来源:金羊网)

回到过去?还是前往将来?

新快报讯 日前,以色列海法市的Technion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家阿莫斯·奥里发表了一份关于新型时空机的报告。与以往的设想不同,奥里设计的时空机并不需要奇特的虫洞——这是理论上存在于宇宙当中、能够在某个特定时间及特定的位置通向另外一个时空的隧道——而是引入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既可以是人造的也可以是自然的,它能将一段时空弯曲成一个封闭的环。如果驾驶飞船在其中飞行,就可以沿着这个环回到过去。为了了解奥里的理论及未来可望探访恐龙时代的美好前景,美国《大众科学》杂志对他进行了采访。


在问及是否已经制造出一部时光机器时,奥里表示在原理上已经通过,“我所说的机器其实是某种引力场的结构。”他认为时光机器的实质是某种时空的结构,经过某种方式把时空弯曲后使实际物体或人能够回到过去。我用数学方式写出了时空的最初结构,根据自然法则,如果这一过程没有被不稳定性因素破坏的话,那么它最终会发展成为时空机。虽然目前的技术还没法建立这样强大的引力场,但奥里说,“也许未来我们能建立起强大的引力场。”如果说人类有办法将时空以准确的方式进行弯曲,但仍然需要一部运输工具把自己送到过去,奥里认为,在这个结构中进行飞行最实际的办法就是用一艘飞船。


物理学家奥里表示这部时光机只能回到过去,而不能访问未来,他说,“你可以立即回去,但只能回到比建立时空机晚的时间。”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希望能够回到恐龙时代了?奥里也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大自然有可能形成天然的时光机器。“如果自然法则允许建立一部时空机,那么有可能它已经存在于10亿年前了。那样的话人们就可以去探访恐龙了。”



反对的声音:时间能否倒流,物理学仍在争议

世界科幻大师威尔斯的名著《时间机器》发表以来,引发了无数人漫游时空的种种遐想。在宇宙航行已经成为现实的今天,时间旅行的魅力变得更加强烈。连不看科幻小说的人都知道,玩弄时间这张牌能把人“瞬间”带到遥远的未来,观光一番1000年后的世界,再和我们的子孙后代聊聊天。或者,逆着时间之箭回到远古的侏罗纪爬行动物的世界,在蛮荒原野的参天古树丛林中窥探一下庞大丑陋的恐龙。古生物学家可以到寒武纪去找几只三叶虫,这是极珍贵的旅行纪念品。现在只能找到这种虫子的化石,它早已绝迹了。



现代概念的时光机 (图6)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看,究竟有没有可能真正实现时间的旅行、在广袤的四维时空中任意驰骋呢?没有人能作出确切的回答。但从理论上说,时间旅行符合《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因此应该是可能的。不过有个矛盾:一个人回到过去,遇到了他年轻的祖父。如果他把祖父杀死,会发生什么事情?没有祖父就不会生出他这个孙子,他又从何“回到过去”?这就是著名的“祖父悖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风之伤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7-8-2007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8-2007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8-2007 07: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kytan1027 于 20-3-2007 10:28 AM 发表
我比较相信古文明还先进过现代文明的说法。


赞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8-2007 07: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8-2007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棒的帖子!让我获益良多!谢谢!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07 10: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000年前的地下城市
(一)
        土耳其卡帕多基亚的格尔里默谷地,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很相似。这里的火山沉积物 上矗立着奇形怪状的石堡。古堡是由火山熔岩硬化后,经风蚀雨浸而最终形成的。
        早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的时候,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凿空石堡,将其改装成居室。 人们甚至在凝灰岩体上凿出富丽堂皇的教堂,在其中供奉色彩绚丽的圣像。然而,卡帕 多基亚真正引起轰动的发现埋藏在地下,那就是巨大的可居住成千上万人的地下城市。 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坐落在今天代林库尤村附近。通往地下城市的通道隐藏在村子各处的 房屋下面。人们在这里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到通风洞口,这些通风洞从地下深处一直延 伸到地面。
    整个地带布满了地道和房间。地下城市是一种立体建筑,分成许多层。代林库尤村 的地下城市仅最上层的面积就有4平方公里;上面的五层空间加起来可容纳1万人。今 天人们猜测,当时整个地区曾有30万人逃到地下躲藏起来,仅代林库尤的地下城市就 有52口通气井和1.5万条小型地道。最深的通风井深达85米。地下城市的最下层建有 蓄水池,用以储藏水源。德米尔先生是地下迷宫——地下城市的发现者。这一发现纯属 偶然。在代林库尤村,房子下面的地下室被用作冷藏室。有一天,德米尔在冷藏室偶然 发现一个洞口,好奇心促使他向下挖掘……
    到今天为止,人们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地下城市不下36座。其中并不是所有的都像 卡伊马克彻或代林库尤附近的地下城市那么大,但都称得上是城市。现在,人们已经绘 制出了这些城市的俯视图。熟悉这一地带的人认为,地下城市的数量远不止这些。现在 所发现的地下城市相互间都通过地道联接在一起。联接卡伊马克彻和代林库尤的地道足 有10公里长。
    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城市确确实实存在着,可谁是建造者呢?它们是什么时候建 成的?用途又是什么?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推测。当然也有人举出具体的史实加 以考证。史实之一是基督教早期,这一新生宗教的信徒寻求避难并最终选中了这里。最 早的一批大约在公元2世纪或3世纪,以后一直延续到拜占庭时期,也就是阿拉伯军队 困逼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的时候。当时的基督教徒确曾在这里避过 难,然而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建造者。地下城市在他们到来之前就已存在。地下城市到底 是谁在何时修建的呢?我个人的推测如下: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一带的地基是由凝灰岩构成的,因为附近就矗立着火 山。只要有黑曜岩,即火石,很容易凿空,而火石在这一地区并不鲜见。就这样,也许 花了不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地基就被掏空了。地下城市大多是超过13层的立体建筑。 在最低的一层,人们甚至发现了闪米特时代的器物。
    闪米特是一支古老的神权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000-1800年,他们曾在这一地区 生活过。其都城哈图沙什离代林库尤大约有300公里。海地特人曾一度占领了古老的皇 城巴比伦。最初的时候,海地特的国王被看成是神灵, 地位大致相当于古埃及的法 老。海地特人原本没有姓名,只是到后来才有了姓名。他们经常戴高帽子来装扮自己。 这种帽子我们今天称作地精帽。戴这种帽子的人,全世界范围内都能见到,可见其传统 之深远。我猜测,这是人类想以此模仿外星文明使者和肢体不成比例的硕大头颅,称得 上是一种爱美的表现。长期以来,对这种戴高帽的现象一直存在着许多曲解,其实,这 在当时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时尚,并在一些地方,例如古埃及,通过雕塑和绘画被永久 记录下来。
    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一个明显的原因是由于 对敌人的恐惧。谁会是敌人呢?
    首先,假设地面上的敌人拥有军队。在地面上,他们肯定能看到耕种过的土地和空 空如也的房屋。而地下城市里建有厨房,把呆在鼠洞般的地下城市里的人们饿死或者封 死通气口憋死他们,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我猜想,人们恐惧的不仅仅是地面上的敌 人,他们在地下岩石中开凿避难之所,是因为他们害怕能飞行的敌人。这个猜想是否有 道理呢?
    当然有。闪米特人在他们的圣书《科布拉·纳克斯特》中就已描述过,所罗门大帝 怎样利用一辆飞行器把这一地区搞得鸡犬不宁。不仅他本人,他的儿子,所有恭顺他的 人,也都曾乘坐过飞行器。阿拉伯历史学家阿里·玛斯乌迪曾描述到所罗门的飞行并大 致介绍了他的部族。当时的人类对于飞行现象产生恐惧,我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也许他们曾被剥削、奴役过,所以每当报警的呼喊“他们来了”响起来的时候,人们就 逃进地下城市。这和我们今天挖地下掩体防护自己的情形是一样的。上述说法虽然只是 一种猜测,但人们完全可以持这种看法。我们还掌握这样的事实,即有时候30万人曾 一齐涌进地下城市;此外,还有大量有关飞行器的古代传说,详细地描述了古代的统治 者们怎样带着家眷在空中飞行。
   
                        

4000年前的地下城市 (二)
    下面举一个古印度传说中的例子:
    “……于是国王和后宫家眷,王后嫔妃,宫廷权贵以及来自王国各地的头领乘上飞 船。飞船升入天空而后顺风行驶,越过海洋直向阿兰蒂斯城飞去。那里正举行节日的庆 典。飞船降落下来,国王下船参加了庆典。短暂的停留之后,国王的飞船在众人惊愕不 已的注视中重新腾空而去。”
    有关地下城市建造的另一个疑问,是关于当时应用的技术。我猜想,安纳托利亚的 地下城市是用火石加工成的石锤开掘的。这种开掘方式虽然费力,但还是可行的。我下 面举的例子中,火石就派不上用场了。
    埃及有一个地方叫阿布西尔,位于吉萨金字塔群50公里远的地方。这里从前也有3 座金字塔,它们是古埃及历史上第五王朝时期建成的,也就是在法老胡夫时代以后,大 约4100年前。在阿布西尔,人们发现这里的闪长岩曾在远古时代被加工过。在这种比 花岗岩还硬的岩石壁上,钻了许多浑圆的钻孔。这是如何加工出来的呢?
     人类在自身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应用过钻孔技术。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曾应用黑 曜岩做成的石杵在花岗岩石块上打磨出孔洞。在骨头和岩壁上,人类同样进行过钻孔。 阿布西尔的钻孔不是寻常的钻孔,而是包心钻孔。之所以叫包心钻孔,不是因为钻孔位 于石块中央,而是因为钻孔钻成后,钻孔的中心形成一条香肠状的圆形石芯:砸开钻 孔,就能取出完整的石芯。
    钻孔时,钻头不是随随便便拿在手里就能钻进坚硬的闪长岩的。无论是石块还是工 具,都要牢牢固定住。为了钻出一个像我们在阿布西尔见到的那种笔直的钻孔,还需要 一些配套设备,用以引导钻头并施加压力。凭借手工是无法钻出这样笔直、均匀的钻孔 的。在孔洞里,人们甚至可以分辨出钻头旋转留下来的一毫米一毫米推进的痕迹。这也 证实了,钻孔不是后来用金钢砂磨制出来的。
    很显然,钻孔并不是先用凿子凿出一段孔洞,然后将孔洞打磨的方式加工出来的。 钻头旋转的痕迹在孔壁和断裂处清晰可辨。
   

这一发现的含义是什么?从中人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阿布西尔的包心钻孔是现今人们的作品;可能是某些考古 学家为了探测石块硬度而打的钻眼。
    我不知道,钻孔是否确实是这样形成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钻出一个钻眼就 足够了,而阿布西尔的钻孔在散布各处的石块上都能发现。此外,那些石块的硬度,现 在任何一个地理学家都知道,自己再去做钻孔实验毫无必要。特别要指出的是,早在 1000年前,弗德林斯·佩特里先生就对埃及第四王朝时期闪长岩上奇异的包心钻孔进 行了描述,所以,现代钻孔实验之说并不成立。古埃及的建筑师们肯定配备我们至今尚 一无所知的加工工具。包心钻孔这样的加工技术并不是一夜之间能发明的。技术进步是 一个渐进的过程。为了钻孔的进行,先发明钻机还不够,还需要其他合适的工具,例如 金钢石钻头等。为了把金钢石钻头和钻机镶连起来,还要发明合成材料。最后,还需要 一台仪器对钻机进行精确制导。
    我觉得很有趣的是,在我们所处的时代还有许多疑问没有答案。我们需要对那些长 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在阿布西尔我们还发现,闪长岩上和花岗岩上的钻孔 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推断,不同种类的岩石,由于其抗拉力和抗压力的不同,决定了 钻工们要选用相应的钻机进行加工。
    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经验和不断学习的过程才可能做得到。怎么能相信 这是发生在4000年前的事呢?难道这是外星文明使者向古埃及人传授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8-2007 1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只看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8-2007 0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我顶!
我不能一次过看完!
眼睛好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5-2024 09:01 AM , Processed in 0.06235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