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三法印

耆那教,一位佛教徒必需了解的的宗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10-2010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真神弥赛亚

对清池 来说, 辩才无碍, 就是得道的証明... 呵呵呵
三法印 发表于 30-10-2010 11:36 PM

不是禅定灭无明,离苦得乐。可见它们邪见很深,对我来说它们只不过是一个迷信,吃喝玩乐团体,甚至已经违反本论坛第二条规
,附佛外道的论点不能在这里发表,还有它们忍辱本事很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10-2010 07: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10-2010 08:15 AM 编辑

1. 辩才无碍 三藏法数 中的 解释:
菩萨获大辩才,於大小乘种种诸法,随众生机,纵辩宣扬,悉使通达,皆无疑碍,是为辩才无碍。(  佛光词典 )

2. 辩才无碍 汉语成语词典 中的 解释:
【释义】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出处】《华严经》(佛说)“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友,明眼人一看你们所写,就知道你们开始混了- 鱼目混珠  (你们为修行的人也用这烂手法,悲阿)
(如想借用耆那教的题,来指佛教同门是外道魔道,是属心不正,但是辩才滞碍,给人看破了还来莽辩 )

世俗间的‘ 辩才 ‘是不能以佛学法藏的辩才无碍变相比的。两者的相别就有如猴子的美与天人的美的比较,太远了
法藏的辩才不是为了辩而辩的,是为了破众生的谜和无明而辩的,是为了引导众生入更高的智慧,解开烦恼而辩的。
佛陀本身在当时的古印度,也一样是辩才无碍的。

历史上还没有一个世俗人能在佛学法藏展辩才无碍呢,如果你有知道一个,可请他到佛教界来展辩一下,
这只是你们为了莽辩而无中生有的假设罢了。
要知道若一个人能够通达佛藏,皆无疑碍,义理通达,那就是非常了不起了。
这在佛藏辩才无碍得的成就,在大乘佛藏中佛说了只有菩萨芳能获得。

是外道不能做到的。大乘佛教界的眼观是明亮的,那会混谜呢?
就因为佛教有中道,不偏边,外道就无法混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10 08: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10-2010 08:35 AM 编辑

回弥赛亚
三乘是指正等正觉(佛陀-自觉觉他),声闻和辟支(自觉),是说明成就阿罗汉途径种类。并非什么菩萨道。

这个论网站,是给南传北传共用的,所以你所要用的定义就要以南传北传两者的法藏为根据。
不是只用南传的为准绳。这也是国际佛教界的作法。
不然就是很不公平了。
不然就作两个佛教次网站, 一是南传网站, 一是北传网站,
这也是国际佛教界网站的作法。

是不能表面上说是南传北传共用,但背后还要只用南传的为准绳。
那就是不清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10 10: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持明
友呀,  不是穿迦纱就是圣人,出家后也要努力修行的, 不是年长者就是智深德广, 更真实不是每个佛教徒都有正信....
三法印 发表于 30-10-2010 10:28 PM


友,你說的沒錯,出了家並不代表成聖人了,年長者也不一定是智深德廣,當然每一個佛教徒不一定都有正信也是事實裡。如果按友的說法,泰皇、泰國所擁護的那些出家人的修為難免落入疑點重重的局面了,這麼說合理嗎?

那我再請教,如何分辨哪些出家人是正信的呢?那一些學說是正信的呢?那一種行為是正信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0-2010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2# 清池

辩才无碍, 深通经藏, 是那人天生聪明, 口才好, 但一样是凡夫, 而証悟的行者虽然没有好的辩才, 但他所証的法是连天人都会羡慕超越语言内在的智慧.
真正的法是超越语言和观念, 流自于内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0-2010 03: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三法印 于 1-11-2010 01:13 AM 编辑

泰皇、泰國所擁護的那些出家人的修為難免落入疑點重重的局面了,這麼說合理嗎?
那我再請教,如何分辨哪些出家人是正信的呢?那一些學說是正信的呢?那一種行為是正信的呢?
-------------------------
泰皇、泰國人所擁護的那些出家人, 有些是修定修的很高法力很强的出家人(有五通), 有些是得道的高僧,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奇怪修行者, 难免会让人疑點重重的局面了

但和马来西亚人所擁護的那些北传, 藏传出家人, 那些出家人的修為更会让人产生疑點重重的局面...

如何分辨哪些出家人是正信的呢?
就是有依教戒而行, 持正见的出家人算正信吧, 不过这也只是外相, 以外相来取人也会大跌眼眼镜的, 有些人坦然真实不拘小节, 却道法深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1-10-2010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10-2010 07:28 PM 编辑

回复 385# 三法印
辩才无碍, 深通经藏, 是那人天生聪明, 口才好, 但一样是凡夫, 而証悟的行者虽然没有好的辩才, 但他所証的法是连天人都会羡慕超越语言内在的智慧.


声为佛事 (佛學大辭典) :

声为佛事 -以声演说法,因而济度众生也。
声为佛事为佛教術語, 是指佛事者佛濟度眾生之事業也,佛濟度眾生…於此娑婆界不依他之方法,獨以音聲為說法,

維摩經:「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
维摩经疏:「菩萨观众生眼等六根何根偏? 若耳根偏利即声为佛事」
光明玄:「此娑婆國土,音聲為佛事」
唯識述記:「此以音聲為佛事故。」
法华玄義:「他土餘根皆利,隨所用塵起之,令他得益,此土耳根利,故偏用聲塵。」
楞嚴經: ,「所以普賢佛國以瞪目為佛事,南間浮提以音聲為佛事」
(南閻浮提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以音聲為佛事)
觀音菩薩圓通章:「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佛陀是以语言来转法轮的,来传达他所自证的观宇宙实相所得的中道智慧, 所以他的第子称为声闻第子。眾生是因聲音( 从佛的金言,后写入佛教经藏) 而悟道,
“经”是经典、经文,亦即佛的教说。章安大师所提的“声为佛事,名之为经”,解释“经”是指一切众生的言语声音。“经”出自“经纱”一词,也代表了生命联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永恒性。
佛陀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不论是赞颂,修持,唱导,无不是以音声为佛事的。

若一人证得真理,又无法把它传达引导,利他人和利后世,那只是一个缘觉圣人,
不是在佛陀的圣业之内,所以不在佛事之内。
佛第子所证的法,就是佛陀所得的法之内,就是在佛藏之内,不可能超出以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10 06: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清池

辩才无碍, 深通经藏, 是那人天生聪明, 口才好, 但一样是凡夫, 而証悟的行者虽然没有好的辩才 ...
三法印 发表于 31-10-2010 02:58 PM

附佛外道也成了北传,可见它们的辩才无碍的功力深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10-2010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1-10-2010 07:52 PM 编辑

大乘的龙树空性中观是依般若经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金刚之义,是指即以金刚之坚,喻般若(妙智慧)体;以金刚之利,喻般若(妙智慧)用。

妙智慧 - 为能断烦恼的智慧

《涅槃經》云:「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
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實,寶亦不知是山。
人則有性,取其寶用,得遇金師,鏨鑿山破,取礦烹煉,遂成精金。隨意使用,得免貧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10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泰皇、泰國人所擁護的那些出家人, 有些是修定修的很高法力很强的出家人(有五通), 有些是得道的高僧, 但然也有一些比较奇怪修行者, 难面会让人疑點重重的局面了

但和马来西亚人所擁護的那些北传, 藏传出家人, 那些出家人的修為更会让人产生疑點重重的局面...
------------------
字面上,三法印友您護衛泰國南傳出家人的意味是蠻重的,是不是如此,也無所謂,畢竟披著袈裟的人未必是聖人,我想這句話在任何一乘都有影響力。當然,也不是每一個佛教徒都有正信,徒喚奈何啊。。。試問多少人真能看得清楚自己呢?又有多少人是真心接受佛法而對所接受的佛法毫不加入自己的觀點呢?有時,人總是會有著一些意圖讓自己有歸屬感,所以自然就會把自己歸類為某一類,但是始終是還未出輪迴。

如何分辨哪些出家人是正信的呢?
就是有依教戒而行, 持正见的出家人算正信吧, 不过这也只是外相, 以外相来取人也会大跌眼眼镜的, 有些人坦然真实不拘小节, 却道法深厚....
------------------
希望三法印友這樣的說法可以解除外道與內道之間的摩擦,甚至可以讓所有的佛弟子和睦相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10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0# 持明


    很多时候,就算是圣者站在我们面前,我们也没有太多的方式分辨,

唯一能做的,既是通过实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10 10: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1# nckjiangyuanzi


   是的,我贊同。。。所以。。。還是紮實修行的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0-2010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持明和nckjiangyuanzi朋友,正信嘛。。。当然是从自己开始!

现在人买东西嘛,通常看包装、听信salesman表面上天花乱坠的口号和承诺/希望,华而不实,就掏钱包了。唉,有的人选择宗教,也是这样选。

很多不是真正的佛教,也是用这种marketing的伎俩!有的打神通力的口号,有的打著名法师的名号,有的是打着发财的承诺/希望等等。

佛陀是不会随意改变别人的宗教信仰的。外道和内道,也可以没有磨擦的。

虽然我自己本身欣赏和喜欢佛教多一点,但也有积极向外道的老师学习,老师也很乐不知疲的教,这是我非常感激的。有时我很不同意外道老师很多观点,可是我还是很尊敬我的外道老师,洗耳恭听他讲故事、论点。

因为很多外道的学问和科学,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呢,有些观点是比现代科学还要有道理和聪明,很多都运用在我生活上。瑜伽便是其中之一,然而我的锻炼却把与"神"有关的教义或认为对我没有没有益处的方法去除了。

我花了很多心思细细分辨佛教和其他教义,在这方面,我是非常认真的,绝对不马虎!我尽我所能去察觉,以便不会影响我想要走的道路。

如果对于宗教信仰认真的话,我认为应该先保持开放的想法,自己再下工夫深入探讨和判断,不管你选的宗教信仰是什么,想走怎样的路,对自己负责,这样子是最好不过了。

所以,即使是圣者,人们也不应该乱乱就相信,佛法也是可以被质疑的。最重要是自己的判断和自己想要的目标,进而找到自己的信仰。

这样一来,人们懂得怀疑和认真判断,不乱乱信,真正的佛陀的教义是会有让人欣赏赞叹的明智又实用之处,信徒不乱乱信包装和买华而不实的希望,那么就不会那么容易变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0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持明和nckjiangyuanzi朋友,正信嘛。。。当然是从自己开始!

现在人买东西嘛,通常看包装、听信salesman表面上天花乱坠的口号和承诺/希望,华而不实,就掏钱包了。唉,有的人选择宗教,也是这样选。

很多不是真正的佛教,也是用这种marketing的伎俩!有的打神通力的口号,有的打著名法师的名号,有的是打着发财的承诺/希望等等。

佛陀是不会随意改变别人的宗教信仰的。外道和内道,也可以没有磨擦的。

虽然我自己本身欣赏和喜欢佛教多一点,但也有积极向外道的老师学习,老师也很乐不知疲的教,这是我非常感激的。有时我很不同意外道老师很多观点,可是我还是很尊敬我的外道老师,洗耳恭听他讲故事、论点。

因为很多外道的学问和科学,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呢,有些观点是比现代科学还要有道理和聪明,很多都运用在我生活上。瑜伽便是其中之一,然而我的锻炼却把与"神"有关的教义或认为对我没有没有益处的方法去除了。

我花了很多心思细细分辨佛教和其他教义,在这方面,我是非常认真的,绝对不马虎!我尽我所能去察觉,以便不会影响我想要走的道路。

如果对于宗教信仰认真的话,我认为应该先保持开放的想法,自己再下工夫深入探讨和判断,不管你选的宗教信仰是什么,想走怎样的路,对自己负责,这样子是最好不过了。

所以,即使是圣者,人们也不应该乱乱就相信,佛法也是可以被质疑的。最重要是自己的判断和自己想要的目标,进而找到自己的信仰。

这样一来,人们懂得怀疑和认真判断,不乱乱信,真正的佛陀的教义是会有让人欣赏赞叹的明智又实用之处,信徒不乱乱信包装和买华而不实的希望,那么就不会那么容易变质了。
洁净清新 发表于 31-10-2010 10:48 PM


您好,非常感謝您開言指教,能與您交流,可謂是人生一大樂事,我會珍惜。不好意思,請允許我逐段回應,或許會有點長,但是,應該會比較有趣。

现在人买东西嘛,通常看包装、听信salesman表面上天花乱坠的口号和承诺/希望,华而不实,就掏钱包了。唉,有的人选择宗教,也是这样选。

請問有那一派是通過標榜自己而介紹給大眾的呢?您認為有嗎?

很多不是真正的佛教,也是用这种marketing的伎俩!有的打神通力的口号,有的打著名法师的名号,有的是打着发财的承诺/希望等等。

按照您這麼說,那麼打著非原始、非純正、非佛說的口號是否也是一種marketing的伎倆呢?

佛陀是不会随意改变别人的宗教信仰的。外道和内道,也可以没有磨擦的。


您會改變別人的宗教信仰嗎?外道內道的摩擦其實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出來,這麼說不知道會不會失禮?

虽然我自己本身欣赏和喜欢佛教多一点,但也有积极向外道的老师学习,老师也很乐不知疲的教,这是我非常感激的。有时我很不同意外道老师很多观点,可是我还是很尊敬我的外道老师,洗耳恭听他讲故事、论点。


原來您是無間道者。。。在內道與外道間穿梭者,佩服佩服。八正道裡面,如果我沒有解讀錯誤,也是不鼓勵批判別人的,對其他宗派也應該保持禮貌尊敬的態度,您認同嗎?
   
因为很多外道的学问和科学,并非没有可取之处呢,有些观点是比现代科学还要有道理和聪明,很多都运用在我生活上。瑜伽便是其中之一,然而我的锻炼却把与"神"有关的教义或认为对我没有没有益处的方法去除了。


驅除了神或對您無益的教義,那您還有做到尊師重道嗎?抱歉,是我看了您上句與此句,覺得在某一個地方有些矛盾,所以才會這樣提問,希望你能體會我的處境。

我花了很多心思细细分辨佛教和其他教义,在这方面,我是非常认真的,绝对不马虎!我尽我所能去察觉,以便不会影响我想要走的道路。


恕我無知,您這句我是解讀到您是自己帶領自己走著一條路,是這樣嗎?請容我發表一小段的看法:佛法真諦需要實修才能領悟的,如果只是單純地思維佛法而沒有實踐,那麼是比較難通達佛法,就如阿難尊者在證阿羅漢果前的情況相似(若有比喻錯誤請各路大大慷慨指點)。雖然阿難尊者在成阿羅漢果位前,對佛陀的金言玉教可謂是滾瓜爛熟,但是依然遲遲未證果位。古時,聖者的應化,真的是福澤後人了,好感動。

如果对于宗教信仰认真的话,我认为应该先保持开放的想法,自己再下工夫深入探讨和判断,不管你选的宗教信仰是什么,想走怎样的路,对自己负责,这样子是最好不过了。


是的,您這句話,真的是讓人回味無窮,我非常認同。

所以,即使是圣者,人们也不应该乱乱就相信,佛法也是可以被质疑的。最重要是自己的判断和自己想要的目标,进而找到自己的信仰。


個人看法是聖者其實也不需要人來相信,反而需要人相信的都是些非聖學說,畢竟真理不會因為某人信或不信而有所增減。至於自己判斷等等方面嘛,在內道範圍內,應該會是一種危險性極高的活動,因為這樣的做法放入三法印的範疇內,就比較難經得起考驗了,您認為呢?

这样一来,人们懂得怀疑和认真判断,不乱乱信,真正的佛陀的教义是会有让人欣赏赞叹的明智又实用之处,信徒不乱乱信包装和买华而不实的希望,那么就不会那么容易变质了。


老實說,我是覺得亂亂信的人,其實不是在信那些教義,他們往往都是在信自己。一般會誤【亂亂信】信的人,都是【自以為】自己都很了解所信的宗派,然後最常見的就是自己把聽到的一知半解的教義合理化後,就認為自己已經完全理解該宗派了。其實,他們對該宗派不是很了解,最低程度只是他們知道自己所理解的而已,並非該宗派的真意。然後,這些人就把自己認為自己理解的教義,好為人師般到處對人宣說了,就這樣以一人傳一人,一代傳一代的方式傳開了,導致迷信的這群變成了維護正法的正義軍。您說這樣危險嗎?

個人看法是,即使是內道法,如果是盲目信修,也是難解脫。

藉此分享一段經文:
南傳法句經新譯 法增比丘譯(Dhammavaro Bhikkhu)

第廿六  婆羅門品(Brahmana Vagga)(Brahmana除惡業者)

383、勇於斷欲流,離欲婆羅門,知諸蘊滅盡,汝便證無為(涅槃)。
384、依止觀二法,清淨達彼岸,一切煩惱滅,彼為婆羅門。
385、無此無彼岸,兩岸亦皆無,無苦無束縳,彼為婆羅門。
386、無垢離諸漏,林中獨修定,清淨無煩憂,所作皆已辦,親證最上果,彼為婆羅門。
387、日光與月照,武士甲冑閃,婆羅門定光,佛光日夜照。
388、棄惡為梵志(婆羅門),寂靜為沙門(Samana),自除眾穢行,是為出家人。
389、莫擊婆羅門,婆羅門勿怒,擊彼者可恥,發怒更可恥。
390、婆羅門制心,制止貪執心,斷除害他心,唯此能減苦。
391、不以身與語,或意造惡業,調制此三處,彼為婆羅門。
392、無論師承誰,徒眾應敬師,敬師說佛(正覺)法,如梵志(婆羅門)敬火。
393、不因於髻髮(Jata結髮外道),不因於種姓,亦非是生來(印度的生來的四種階級),而為婆羅門,見法具德者,具福(Sukhi幸福、清淨)婆羅門。
394、邪慧髻髮者,何用著鹿皮?內不捨欲貪,外徒具嚴飾。
395、汝著糞掃衣(Pamsukula弊惡衣,出家者的袈裟),清瘦筋脈顯,林中獨修定,彼為婆羅門。
396、非因母胎生,而稱婆羅門,若有諸垢染,但名「婆洼底」(Bhovadi﹕Bho尊稱君,Vadi說;與君說者),淨除諸染著,彼為婆羅門。
397、斷一切結縛,心無有怖畏,無著離繫縛,彼為婆羅門。
398、斷除勒皮帶(瞋恚),皮韁(貪愛)與繩索(六十二邪見),及彼附屬物(隨眠、煩惱:欲貪、有貪、瞋、慢、見、疑、無明),捨棄其闌閂(無明),自覺證悟者,彼為婆羅門。
399、他惡罵打罰,默忍不起瞋,忍辱潛力軍,彼為婆羅門。
400、不瞋恒行善,不貪自調伏,此乃最後身,彼為婆羅門。
401、如蓮葉水珠,針尖之芥子,愛欲不能染,彼為婆羅門。
402、人世知苦盡,捨棄諸重擔,身心得解脫,彼為婆羅門。
403、具甚深智慧,善辨道真偽,親證無上果,彼為婆羅門。
404、不親於僧俗,遊行無住所,心中無愛欲,彼為婆羅門。
405、無論強與弱,捨棄於刀杖,不殺害有情,彼為婆羅門。
406、眾敵中友善,眾仇中安祥,貪執(執著五蘊)中無著,彼為婆羅門。
407、貪欲瞋恚落,我慢虛偽落,(如)芥子針尖落,彼為婆羅門。
408、善說和婉語,法語真諦語(善說四聖諦八正道),不麤言傷人,彼為婆羅門。
409、世物長或短,大小或淨垢(美或不美,好或不好的東西),不與而不取,彼為婆羅門。
410、於此世他世,彼無有愛欲,愛盡而解脫,彼為婆羅門。
411、無有諸愛執,慧觀無疑惑,立於甘露境(涅槃、不死),彼為婆羅門。
412、超越善與惡,不著於兩邊,清淨無憂苦,彼為婆羅門。
413、如月滿明淨,純潔靜無惱,滅除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渴愛,彼為婆羅門。
414、越紛亂險路(煩惱),無明輪迴海,得度於彼岸,超越於一切,心定無貪疑,彼常無所執,自證於涅槃,彼為婆羅門。
415、住世棄愛欲(Kama欲情,欲樂),離俗而出家,愛欲有(Kamabhava欲情的存在)滅盡,彼為婆羅門。
416、住世棄渴愛(Tanha),離俗而出家,渴愛有(Tanhabhava渴愛的存在)滅盡,彼為婆羅門。
417、棄人間束縛,越天界束縛,解脫一切縛,彼為婆羅門。
418、捨棄愛(愛慾)不愛(指林中修梵行),清涼無煩憂(Nirupadhi無依著;依著指五蘊,煩惱,行與愛慾),雄勝世間者(世間,指五蘊),彼為婆羅門。
419、遍知於一切,眾生之生滅,無執、善逝、覺(Sugata善逝,Buddha佛陀,覺者),彼為婆羅門。
420、諸天、樂神(Gandhabbas乾闥婆)、人,不知彼所趣(Gati去向),殺賊(斷除煩惱)漏盡者,彼為婆羅門。
421、不執著過去,現在與未來,不著於一物,彼為婆羅門。
422、無畏(Usabha牛王,喻無畏者)如牛王,尊貴勇猛者,賢聖無欲愛,戰勝諸魔軍,淨行正覺者,彼為婆羅門。
423、聖者知宿命,知天界惡趣,亦知生已盡,圓滿無上覺(於四聖諦苦已知,集已斷,滅已証,道已修),調御梵行立,彼為婆羅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0 01: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泰皇、泰國所擁護的那些出家人的修為難免落入疑點重重的局面了,這麼說合理嗎?
那我再請教,如何分辨哪些出 ...
三法印 发表于 31-10-2010 03:47 PM

你还真得很厉害,逼到胜利派用分身术了

e dhamma hetupabhava tesam hetum Tathagataha tesam ca yo nirodho evam vadi mahasaman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0 09: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洁净清新 于 1-11-2010 09:42 AM 编辑

回复 394# 持明

請問有那一派是通過標榜自己而介紹給大眾的呢?您認為有嗎?


这个问题我保留不回答,您自己做research。

按照您這麼說,那麼打著非原始、非純正、非佛說的口號是否也是一種marketing的伎倆呢?


Marketing就是marketing,毕竟宗教也要宣传。可是想做怎样的决定的,还是自己, 这是没有任何marketing strategy 可以强逼你的,是吗?

您會改變別人的宗教信仰嗎?外道內道的摩擦其實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出來,這麼說不知道會不會失禮?


没什么,不会失礼。磨擦会有或没有,不过是可以尽量避免的。

原來您是無間道者。。。在內道與外道間穿梭者,佩服佩服。八正道裡面,如果我沒有解讀錯誤,也是不鼓勵批判別人的,對其他宗派也應該保持禮貌尊敬的態度,您認同嗎?


我认同。

竟然给你看成是无间道。。。。我真的想跟我老师学东西的!

驅除了神或對您無益的教義,那您還有做到尊師重道嗎?抱歉,是我看了您上句與此句,覺得在某一個地方有些矛盾,所以才會這樣提問,希望你能體會我的處境。


我的老师很多,我尊敬我的老师们,我并非要逐一逐一跟他们走一样的路, 这样很难,又不practical, 是不是? 到最后不是要自己选要走哪里吗???????? 有些东西我认为不对,我可以跟老师辩论过。

恕我無知,您這句我是解讀到您是自己帶領自己走著一條路,是這樣嗎?請容我發表一小段的看法:佛法真諦需要實修才能領悟的,如果只是單純地思維佛法而沒有實踐,那麼是比較難通達佛法,就如阿難尊者在證阿羅漢果前的情況相似(若有比喻錯誤請各路大大慷慨指點)。雖然阿難尊者在成阿羅漢果位前,對佛陀的金言玉教可謂是滾瓜爛熟,但是依然遲遲未證果位。古時,聖者的應化,真的是福澤後人了,好感動。


你知道了解佛教的三法印真的很重要,单纯思维了解字面意思当然容易。但要真正了解是非常困难的,间中付出努力,你明白吗?

如果不是的话,你是不会真正相信佛陀的教义,怎样修?

個人看法是聖者其實也不需要人來相信,反而需要人相信的都是些非聖學說,畢竟真理不會因為某人信或不信而有所增減。至於自己判斷等等方面嘛,在內道範圍內,應該會是一種危險性極高的活動,因為這樣的做法放入三法印的範疇內,就比較難經得起考驗了,您認為呢?


危险会比不去判断来得高吗???????????

個人看法是,即使是內道法,如果是盲目信修,也是難解脫。


这个我认同,所以要时常求教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2010 09: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天魔当成一实体的思想,在佛法教义来说本身就是错的,这就有如外道的肤浅二元论, 把实相简单化如神话故事,实相是在各人心内本就有十界,有佛性也有魔性,就算你今早是显佛性,但不保证你下午你就不会显魔性, 修佛就是要时时刻刻要显正性,伏不正之性, 到临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0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天魔当成一实体的思想,在佛法教义来说本身就是错的,这就有如外道的肤浅二元论, 把实相简单化如神话故事 ...
清池 发表于 1-11-2010 09:23 AM

原来你心里面这么多魔,需要扫地,扫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0 09: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持明 于 1-11-2010 09:47 AM 编辑
回复  持明
这个问题我保留不回答,您自己做research。
洁净清新 发表于 1-11-2010 09:18 AM

早上好。願您有美好的一天。一直都在做,幾乎還沒有看到有例外的,除了當代的釋迦牟尼佛(這或許是一種偶像崇拜所引起的想法也說不定)。

Marketing就是marketing,毕竟宗教也要宣传。可是想做怎样的决定的,还是自己, 这是没有任何marketing strategy 可以左右你的,是吗?

既然您這麼說了,我就保持沉默好了。


没什么,不会失礼。磨擦会有或没有,不过是可以尽量避免的。


請問您對如何盡量避免是否有高見呢?


我认同。
竟然给你看成是无间道。。。。我真的想跟我老师学东西的!

真是失禮了,我的看法讓您有了這樣的反應。您的好學精神,我非常佩服也很隨喜。

我的老师很多,我尊敬我的老师们,我并非要逐一逐一跟他们走一样的路, 这样很难,又不practical, 是不是? 到最后不是要自己选要走哪里吗???????? 有些东西我认为不对,我可以跟老师辩论过。

老師多一些也是好的,至少看得東西會比較廣,難怪您的看法在某個程度上還蠻獨道的說。
不過呢,老師太多也是一種累贅,畢竟不是每一位老師都有同等的悟境。   


你知道了解佛教的三法印真的很重要,单纯思维了解字面意思当然容易。但要真正了解是非常困难的,间中付出努力,你明白吗?
如果不是的话,你是不会真正相信佛陀的教义,怎样修?


您說的我當然明白,要不然,我也不會說之前那番話了。
問題是呢,現在蠻多不是很相信佛陀教義的人都在修耶。。。不知您有遇過嗎?

危险会比不去判断来得高吗???????????


危險會比不去判斷來得高,可是呢,判斷錯誤也是蠻危險的說。
这个我认同,所以要时常求教咯。


請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10 10: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11-2010 10:13 AM 编辑

回复 398# 真神弥赛亚


   
1。 你的故事没有引经据典,都是不是你自己造的把它放进佛陀的金口?那就是魔事了,罪过罪过。

2。 在佛教,连最恶的人-提婆達多(Devadatta)犯下五逆重罪,破壞僧團,慫恿阿闍世王子幽禁其父,自立為王。遂有刺客殺佛、推石壓佛、狂象害佛、爪毒傷佛、拋車擊佛等害佛惡行, 背叛佛教, 都紀錄提婆達多亦受佛陀授記,將來成佛 (南传則说成阿罗汉)。还有哪人不能显佛性的呢?还有哪人是天魔的实体呢?

3。 就因为佛陀观实相,知我们人类思维的弱点就是常犯肤浅二元论的错,把实相简单化如神话故事, 不是好就是,不是神/佛就是魔,不是上天堂就是下地域,, 不是仙就是巫, 。。。有如十岁的小孩,思维一点都不成熟。
所以佛陀方才教导中道的智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6-2024 01:58 PM , Processed in 0.06624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