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boobanzhu

道教神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8-2012 0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感谢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2012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y.n1112 发表于 2-8-2012 01:13 PM
楼主辛苦了,感谢您!

沒事,傳貼一些道教資料或資訊給大家參考。
福生無量天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2012 0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念一句“福生无量天尊”

第一:天尊加持,所在之地土地城隍皆护佑此人。
第二:智慧明净,所做所行皆是天意,行天之意,无所畏惧。
第三:平安相随,常年奔波之人受得四海大龙王护佑,舟车平安。
第四:财源广进,正财、偏财、禄神常伴。
第五:广传道音,功德无量,常庇福荫,灾祸远离。
第六:渐生气力,皆受天星照耀,气力渐增。
第七:寿命长久,阴司众等,闻听天尊尊号,皆稽首而礼。
第八:死者超度,死者闻生时亲属能够常年天尊尊号,生出诸端妙处。
第九:地域安宁,尊号声起,五路瘟神皆远离,地域安宁福无量。
第十:死时超脱,常念天尊尊号,死时一念太乙救苦天尊,即能前往东方极乐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8-2012 1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L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8-2012 1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8-2012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茅真君】

http://desmond.imageshack.us/Him ... jpg&res=landing

三茅真君,为汉代修道成仙的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是道教茅山派的祖师。道教称为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

据《梁书·陶弘景传》载:"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坛华阳之天,周围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固谓之茅山。他们大约是汉景帝时候(前156-前140年)的人。

三茅真君原来是出生在咸阳南关的三兄弟。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岁时就弃家赴北岳恒山读老子书及《易》经,服饵内修积六年,后面见西王母,受玉佩金铛之道、太极玄真之经,四十九岁时学成得道而归。 中茅君茅固,字季伟,汉景帝时举孝廉,累迁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汉宣帝时迁洛阳令,后拜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飞升后,两兄弟均弃官还家,求兄于东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两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转还丹后,亦飞升成仙。

茅氏三真得道后,来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后名茅山。齐梁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即称大茅君茅盈为「司命东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称中茅君为“句曲山真人定禄右禁师茅君”「右禁郎定禄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称三茅君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屡有加封。茅盈被封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真君」,茅固被封为「中茅地仙上真定禄右禁至道冲静德佑妙应真君」,茅衷被封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冲慧神佑神应真君」,总称三茅真君。

在江苏省境内,有两座茅山。一座在长江以南的句容市,称南茅山;另一座在长江北岸的兴化市,叫北茅山。清代乾隆年间,以考证考据而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 这就是说,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称为茅山。后来他们受请往江南句曲山,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另外一种传说为早在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寻山修道。他们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绿荫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隐居,修道养性,采药炼丹,济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后人因此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人,称山为三茅山。慕名来山学道者、求医者,不绝于途。其时,江南句容一带,瘟疫流行,闻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华阳洞。经真人救治,病愈者数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后,人们感恩戴德,建庙山巅,塑像供祀。此后,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称北茅山,简称茅山。

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禄为名,亦以司命、定禄为职。据《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称,大茅君茅盈治宫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极,总括东岳,司命司禄。中茅君和三茅君仅为地仙。中茅君治茅山,兼统地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总括岱宗,领生记生,位为地仙九宫之英,劝教童蒙,教训女官,授诸妙灵,莅治百鬼,镇阴宫之门。

相传,大茅君茅盈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于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今江苏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称于世,其进香之香期为农历之正月至三月,当系大茅君得道之时日为进香之高潮期。

三茅真君传说

1、茅盈传说。起初在魏晋民间传说中,只有茅盈得道成仙,晋葛洪《神仙传》说:茅盈是幽卅人,在齐地学道二十年,回乡后极有法术,能治病救灾,起死回生,善于变化,外物莫能伤害。乘羽盖升入仙界后,“远近为之立庙奉祀之”。

南北朝时,民间则传说三兄弟俱成神仙。《汉武帝内传》说茅盈在汉宣帝地节(前69—前65年)四年(公元前66年)受黄金九锡之命,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他的二位弟弟也都列入仙班,分别被封为“定录君”和“保命君”。宋时,太宗真宗封他们为“真应真君”、“妙应真君”和“神应真君”,统称“九天司命三茅应化真君”,后世称之为“三茅真君”。

2、茅固传说。二茅君名固,字季伟。《茅山志》、《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载其曾官拜执金吾,听说兄长茅盈学仙得道,遂弃官渡江,从兄入句曲山学道,后得道仙成。《后汉书·郭太守传》附有《茅季伟传》,后汉流行《茅山父老歌》,又作《三茅歌谣》,即颂咏三茅事迹。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茅固列为太清左位,名“句曲山真人定录右禁师茅君”。

3、茅衷传说。三茅君名衷,字思和。曾为五官大夫、西河太守。闻兄长茅盈得道,弃官渡江,从兄学道于句曲山,后治良常山,得仙道。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将茅衷列为第六中位,名“右禁郎定真君中茅君”,治华阳洞天。宋代敕封真君。

茅盈之名,始见于汉代纬书,《尚书帝验期》云:"王母之国在西荒,凡得道受书者,皆朝王母于昆仑之阙。……茅盈从西城王君,诣白玉龟台,朝谒王母,求长生之道。王母授以玄真之经,又授宝书。"

①葛洪《神仙传》卷五《茅君》云:"茅君者,名盈,字叔申,咸阳人也,高祖父蒙字初成,学道于华山,丹成,乘赤龙而升天,即秦始皇时也。有童谣曰:'神仙得者盈初成,驾龙上天升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秦始皇闻之,"以为己姓符合谣谶,当得升天,遂诏改腊为'嘉平'。""茅君十八岁入恒山学道,积二十年,道成而归,父母尚存,见之怒曰:'为子不孝,不亲供养,而寻逐妖妄,流走四方,!举杖欲击之。君跪谢……父怒不已,操杖击之,杖即摧折而成数十段,……父惊即止。"父问:"汝言得道,能起死人否"?君曰:"死人罪重恶积不可复生者,即不可起也,若横受短折者,即可令起也。"《神仙传》记其事,并称有验。后茅君与父母宗亲辞别,登羽盖车而去,至江南治于句曲山。山下之人,为立庙而奉事之。远近之人,赖君之德,无水旱疾疠螟蝗之灾,时人因呼此山为茅山。茅君弟名固,字季伟,次弟名衷,字思和,仕汉位至二千石。"后二弟年衰,各七八十岁,弃官弃家,过江寻兄,君使服四扇散,却老还婴,于山下洞中修炼四十余年,亦得成真。太上老君命五帝使者持节……加九锡之命,拜君为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主吴越生死之籍。……又使使者以紫素策文拜固为定录君,衷为保命君,皆列上真,故号三茅君焉。"

②《太平广记》卷十三和《广汉魏丛书》皆收《神仙传》,但其《茅君传》皆称:"茅君者,幽州人,学道于齐",则为舛错之文。

③《云笈七签》卷百零四有《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署"弟子中候仙人李道字安林撰"。陈国符先生据《真诰》卷八、九、十一诸注考证,认定此传即晋代所出之《茅三君传》。据《真诰》卷八注:"李中候,名遵,即撰《茅三君》者",其作者当为李遵,《云笈七签》传所署之"李道",盖误。又据卷十一注考证,该传似又"出自长史(指许谧--引者注,故亦于晋代出世。"

④总之,作者为上清派道士。该传内容本葛洪《神仙传》,但有增益。(一)增写了三茅祖、父辈之履历。谓:"高祖父讳蒙,字初成,……知周之衰,不仕诸侯,乃师于北郭北阿鬼谷先生,遂隐遁华山。……曾祖父讳偃,字泰能,蒙之第四子也,仕秦昭王之世,位为舍人,稍迁车骑校尉长平恭侯。……祖父讳嘉,字正伦,仕秦庄王为广信侯,始皇即位,嘉辅帝室,……以嘉为德信侯。"父"讳祚,字彦英,不仕不学,志愿农巷"。(二)增写了茅盈从师学道事迹。谓:"盈年十八,遂弃家委亲,入于恒山,读老子《道德经》及《周易传》采取山术而饵服之,……盈于恒山积六年,思念至道,诚感密应,(神告之)曰:'西城有王君得真道,可为君师'……明辰……径到西城……卒见王君。后二十年,从王君西至龟山见王母,……口告盈以玉佩金珰之道,太极玄真之经。"

⑤《茅山志》卷二十收载上清派道士张绎于梁普通三年(522)所立之《九锡真人三茅君碑》,所记三茅事较简约,系年稍异。

约于唐代成书的《集仙传·大茅君》称,汉元寿二年八月己酉,南岳真人赤君、西城王君及诸青童并从王母降于盈室,顷之,天皇大帝、太微帝君、太上大道君、金阙圣君分别派使者赐茅盈以衣冠、玉玺、金铃、神芝及爵位,并告盈曰:"食四节隐芝者,位为真卿,食金阙玉芝者,位为司命,……子尽食之矣,寿齐天地,位为司命上真、东岳上卿,统吴越之神仙,综江左之山源矣。……五帝君各以方面车服降于其庭,传太帝之命,赐紫玉之版,黄金刻书九锡之文,拜盈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太元真人。"又说,在此之后,"王母命上元夫人授茅固、茅衷《太霄隐书》《丹景道精》等四部宝经,……事讫,西王母升天而去:"⑥至此,三茅君的事迹也基本定型,此后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十六《茅盈传》、张雨《玄品录》卷二《三茅君传》、《茅山志》卷五《三神纪》等,皆据上述诸传以成篇,无大增益。

至宋代,三茅君始得皇帝封号,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冲静真人",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冲惠真人"。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加封大茅君为"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君东岳上卿司命神君",中茅君为"定录右禁至道冲静德佑真君",小茅君为"三官保命微妙冲惠仁佑真君"。⑦总称三茅真君。

注:

①《重修纬书集成》卷二,第67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0年

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1册280~282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

③《四库全书·神仙传》提要云:"此本为毛晋所刊,……征引此书,以《三国志》注为最古,然悉与此本相合,知为原帙。《汉魏丛书》别载一本,其文大略相同,而所载凡九十二人,核其篇第,盖从《太平广记》所引抄合而成,《广记》标题,问有舛错,……其本颇有讹漏。"

④《道藏源流考》上册9~10页,中华书局,1963年

⑤⑦《道藏》第22册707~710页,第5册561~562页,572~573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太平广记》第1册78~79页,中华书局,1961年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7-8-2012 02:07 PM 编辑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7-8-2012 02:08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9-8-2012 0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督教的上帝是那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12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kk_0 发表于 9-8-2012 02:53 AM
基督教的上帝是那位?

這要問基督教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8-2012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慈航真人观世音】



道教、佛教在中国都有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二教长期共存、互相影响又互相渗透,这是中国宗教的特色,在这种包容性很大的宗教文化氛围中,出现了道、佛共尊的双栖神仙,我们熟悉的观世音就是其中的这样一位神灵,她在道、佛二教中香火鼎盛,信众朝夕朝拜。道教尊称为:慈航真人观世音;佛教尊称为:观世音菩萨。

据《太上碧落洞天慈航灵感度世宝忏》说:

心印菩提,玄释本皆无异;真空妙有,佛仙实亦同源。悬牟尼之宝珠,凝从神气;炼金丹而证果,得自虚无。体不外乎身心,理同归于性命。然而一人兼备,千古为难,故由佛而玄,则推斗帝,由玄而佛,端重慈航。缅惟,圆通自在天尊,救苦观音大士。《心经》一卷,开万年观法之宗;法界三千,辉七宝莲台之座。神通莫测,功德难名。[1]

以上为道经对观音信仰的记载,称“一人兼备,千古为难”,是道教给观音信仰下的一个定义,同时也可以看出,在玄门弟子中有着巨大的号召力,而且在普通信众的心目中亦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楞严经·耳根圆通章》谓“菩萨自述”,说:往昔恒河沙劫前,师事观世音如来,以闻思修,入于正定,观世音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玄、释本皆无异”,即观世音为道、佛二教共尊之神灵,不分彼此,就是说,道教对观音的信仰丝毫不亚于佛教对观音的崇拜,因此观音在道门中是道祖元始天尊的十二大弟子之一,据《楞严经》得知,她在佛教中亦是佛陀如来的衣钵继承者。

慈航真人观世音之圣纪源流,也是众说纷纭。中国最早的观音形象为端重慈航,英俊潇洒,是个男子形象,隋唐初期,演变为眉目清秀,樱桃小口,成为一个天衣斜披,慈祥典雅的女儿相貌。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普陀落伽岩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传商王时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发愿要度世间男子女人。常以丹药及甘露水济人,南海人称之曰慈航真人。

道教最早信仰的观音形象是男身,究其源者,为太上弟子也!号慈航真人观世音。为何《通鉴》记载是女真?诗曰:黄河恶阵按三才,此劫神仙尽受灾。九九曲中藏造化,三三湾内隐风雷。漫言阆苑修真客,谁道灵台结圣胎。遇此总教重换骨,方知左道不堪媒(见《封神》)。慈航真人等十二门人都被困黄河阵,闭了天门,失了道果,道行退了几劫,从此慈航真人脱胎换骨,化为女儿相貌,这首诗给我们解释了为何是女真的回答,因此她在普陀落伽岩潮音洞,又以女子之身证道。另据《曲洧旧闻》、《观音得道》、《观世音菩萨传略》等记载,观音是兴林国妙庄王的女儿三公主——妙善仙姑。《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

(妙)善,坐普陀岩,九载功成,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壶甘露,以生万民。左善才为之普照,右龙女为之广德。感一家骨肉为之修行,普升天界。玉帝见其福力遍大千,神应通三界,遂从老君妙乐之奏,封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南无灵感,观世音菩萨,赐莲花宝座,为南海普陀岩之主。[2]

老君保举,玉帝敕封,妙善仙姑才为南海普陀岩之主。通过上文看,我国观音信仰的历史演变和受到三教合一思想的渲染,这种宗教义理融合的思想,全部集结在观音信仰上,并发展的到了淋漓尽致境界。我们用今天的眼光看,如果再说观音是佛教的又或观音是道教的,都不科学,更不尊重历史发展规律,观音是道、佛共同崇拜的中国神明,供奉观音的道场福地很多,有道教的仙山宫观亦有佛教的佛寺古刹,不能说供奉观音的庙宇就归某教所有,也要严格区分庙宇的性质。在道教科仪“观音正朝”的请圣部分,将道家的三清玉皇、儒家的至圣先师、释家的世尊菩萨,一同请来,爇香供养。统观全篇内容,三教合一的思想,仍为主旨。

[1]《道藏辑要》柳集《忏法大观》。

[2]《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下册,河北省道协翻印本,卷4,第11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12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王靈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有的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

历史记载

《明史》的《礼志》称,「隆恩真君,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又尝从萨真君传符法。永乐中,以周思德能传灵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中(1426-1435)改庙为大德观,王灵官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观曰显灵宫。」「夫萨真君之法,因王灵官而行。王灵官之法,因周思德而显。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灵素辈所附会」。据明清时期的神仙传记称,王灵官原名王恶,湘阴浮梁之庙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的弟子萨守坚,飞符火焚,将王恶烧成火眼金睛。王恶不服,奏告于天庭。玉皇大帝即赐慧眼并金鞭,准其阴随萨真人,察有过错,即可报复前仇。十二年间,王恶以慧眼观察无遗,竟无过错可归咎于萨真人。后至闽中,拜萨真人为师,誓佐行持。萨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恶为王善,并且奏告天庭,录为雷部三五火车雷公,又称豁落灵官。

进入道教的宫观,山门内的第一座殿往往为灵官殿,殿中供奉着一赤面髯须,身披金甲红袍,三目怒视,左持风火轮,右举钢鞭,形象极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的神仙,这就是道教的护法神将王灵宫,又称火车灵官王元帅。王灵官常塑在山门之内,镇守道观,其作用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陀。

根据《新搜神记》的记载,王灵官本名叫做王善,是宋徽宗时候的人。

又据《列仙全传》卷八说:王灵官是淮阴(今江苏淮阴)城隍庙的城隍。萨真人修得正果后,路过湘阴,投宿于城隍庙。数日后,湘阴太守梦见城隍要求自己将萨真人轰走。于是天一亮,太守立即带人来到庙中,迅速地将萨真人撵走了。萨真人十分气恼,走不多远。见有人抬着一头猪到庙里还愿,他拿出香给人家,央求帮他烧烧香。这些人如约办理,不料突然降下一阵雷火,将城隍庙烧了个精光。可见萨真人恼怒之极,用法术将城隍老爷闹得无法安身。

另外一种说法见于《三教搜神大全》卷二,书中称萨真人路过此处、见人用童男童女活祭本处庙神,大怒道:“此等邪神,该焚其庙!”说毕,雷火穿空,上焚此庙,人莫能救。事后,萨真人云游四方,遍行救济。

据《历代神仙通鉴》卷二十一记载,十多年后的一天,萨真人来到龙兴府,正在江边洗手时,水中突然冒出一员神将,方脸膛,黄袍金甲,左手持火轮,右手执钢鞭,对真人口:“吾乃先天大将火车灵官王,久执灵霄殿,奉玉帝之命庙食湘阴,以惩四方恶业。自真人焚吾庙后,私随十二年,今见真人功行已高,将供职天庭,愿为部将,奉行法旨。”可见王灵官还是玉帝的御前大将,专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但根据《明史•礼志四》曰:“宋徽宗时,尝从萨守坚传符浩”,又回:“灵官受法萨守坚,萨复受法于林灵素,而林乃一诗弃道士耳。”由此表明,王灵官曾师从西蜀道士萨守坚,受道符秘象,是道士林灵素的再传弟子。

传说及后世影响

明朝永乐(1403—1425)年间,杭州有个名叫周思德的道土,因为会使王灵官元帅的法术,、名声显赫于京师。据《新搜神记.神考》“王灵宫”条记 “周思德”行“灵官法,知祸福先,文皇帝(朱棣)数试之,无爽”。以至“招弭 除,神鬼示鬼,逆时雨,远 疾”,无所不能。于是永乐皇帝为王灵官在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以把萨真人和王灵宫。里面塑二十六天将,以王灵宫为首。不久,永乐皇帝便得到了一个世传的灵官藤像,藤像份量很轻,永乐皇帝将其放入寝宫,“崇礼朝夕,如对宾客”。永乐帝雄武而有大略,征战一生。每次出战,都要带上灵官藤像,作为军中的保护神。第五次出征漠北,打到金川河时,忽然藤像重得抬不动了。永乐帝祷告,答曰:“上帝有界,止此也。”不久,永乐帝果然病重,不能前行,最终病死在返京途中。可见在称史笔记 中,神明“灵验”的的故事不胜枚举,亦表明灵官信仰的深远。

宣德年间(1426—1436)明宣宗将天师庙改为火德观,并封萨真人为“崇恩真君”,王灵官为“隆思真君”,并加封为“玉枢火府天将”,又在现内建崇恩殿、隆恩殿。成化年间(1465—1488),明宪宗改观为宫,称之为显灵宫,四季为二神更换饱眼,三年一小焚化,十年一大焚化,复换新饱服,珠玉锦绣,所费不惜。每年的万寿圣节(皇帝生日)、正旦、冬至及二真君示显之日(九月廿三;六月十三;六月廿三日),派遣官员前往致祭。从此以后,“先天大将火车王灵官”,就取代了“华光火车马灵官”,成为道数第一殿的护法主神。

明、清以来,全国各地建立了许许多多的灵官庙,很多道教宫观还专门修建了灵宫殿,塑了形象不尽相同的灵宫像。其中最一有名的造像是北京白云观、天津娘娘宫、武汉长春观、苏州玄妙现以及武当山元和观中的灵宫。最有趣的是,湖北武当山中,还有“五百灵官”之说,在天乙真庆宫(又叫南岩石殿内》,环列着五百尊铜铸饰金的灵官像,各高尽尺许,神态各异。据《太和山志’圣迹》记载:净乐国王太子(即后来的真武大帝)在武当山修炼时,国王思念太子,令大臣率五百众,至南岩“传启王命,部众忽僵仆不能举,同声告曰:‘愿从太子学道。,于是俱隐山中,太子成仙后,五百众皆登仙道。后来遂造五百灵宫像供祭。此外,由于王灵官曾被封为“玉枢火府天将”,人们又把他看成是火神,所以有的灵官像就是一副火神的模样,火神庙中也供奉着灵官。

道经中一般都说王灵官是宋徽宗时的王善,但有的也说是唐太宗时的王恶。《三教搜神大全》卷四,说他。字秉诚。父讳臣,早逝,母邵氏,遣胎而生师于贞观时(627-650)丙申年七月庚申日申时。帅幼孤不读,有管力,性刚暴质直。市中有不平者,直与分忧。锄硬挞横,国人服其公,且惮其武"。曾经焚烧一江怪古庙,忽怪风大作。适值萨真人托药瘟以来,遂作法反风而灭妖,境界以安。玉带封他为豁落王元帅,赐金印,掌监察之职。

总之,王灵官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纠察天上人间,除邪祛恶,不遗余力,于是老百姓赞曰;“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8-2012 1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唔講你唔知第七集 中元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2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北极真人安期生


安期生又称千岁翁,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北极真人。他或居天庭,或游山中,或飘海上,或隐地下,世人传为海上之仙人。关于他的传说,《列仙传》和《历代神仙通鉴》《史记》等书中均有记载,书中称其为琅玡阜乡(今山东诸城境内)人,卖药于东海边,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千岁翁。相传秦始皇东游时,闻其名而邀请相见,与他交谈了三天三夜,始皇称之为异人,于是喝以黄金玉璧。安期生将黄金玉璧放在阜方亭内,并留书一封,以一双赤玉舄为报,让秦始皇于数年之后到蓬莱找他。秦始皇于是派遣徐福、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探寻,船未至蓬莱山,则遇风暴而还。于是,秦始皇自到阜乡亭,在东海边修建祠堂十余处来祭奉他。秦朝灭亡后,安期生与好友蒯通一同前往,西楚霸王项羽想请他为官,于是他又远走他乡,不知所终。

《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刘彻仰慕仙道,方士李少君就对武帝说,他曾于东海之上亲自见到安期生,所食之枣大如瓜。汉武帝被李少君所言打动,除了亲自祭祀安期生外,还派遣方士乘船到东海寻找。直到李少君仙化后,这种举动才稍微停息。后方士栾大又对武帝说,他在东海之上曾与安期生结伴为友,于是武帝又派遣栾大到东海向安期生求长生不死之药。

另据《史记·乐毅传》载,安期生曾拜学于河上丈人,书日: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后以道授马鸣生,马授阴长生,阴授朱先生。然安期生所传授的不止马鸣生一人,还有毛翕公、李少君、东汉王老等。

此外,关于安期生的记载还有很多,如《史记·乐毅传》还称有人向安期生求长生之道,安期生谓度世之诀日:仙道不远,近到诸身,无思无为,不吐不纳,其一充于内而长生飞升矣。勿使汝思虑重重,劳尔之生也。《汉书·都祀志》云:“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台则见之,不台则隐。”彦师古注云:“合,谓道台也。”又据《抱朴子·对借》云:

“安期生……阴长生,皆服金液半济者也。其止世间,或近千年,然后去耳。”

其实安期生的仙迹不仅仅在海上,而且遍及全国各地,《贾氏说林》记载,大河之南有人得到过他的大枣,煮之三日始熟,香闻十里,可使死者生,病者起,健康之人食之,则可白日飞升。《郡国志》载其授马鸣生金液神丹的地方在湖南九嶷山上的纪峰。安期生的仙迹还到达广卅,《岭表录异》载,广卅城东蒲涧有一处古迹,名为玉舄目,是其飞升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8-2012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道教里,天是指什么?

为何老君庙还需要拜天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8-2012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entauong 发表于 16-8-2012 02:53 PM
请问道教里,天是指什么?

为何老君庙还需要拜天公?

人的頭相應天,人的腳是相應地,道教教義是有尊天敬地。
不止拜天,還有拜地,天屬陽,地屬陰,陰陽交爻,才能達到和諧。
道教指天,並非天上的天,是玄空之境,天中之天,不同空間,是住著諸天神仙,天是自然產生。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解義》:〝天者,以玄為義,取其自然,故以天名〞
道的本源是混沌之氣,還沒有天地之前,已經存在。
道生一,一代表無極,無極為天;二代表太極,太極為地。
無極,是自然無為而化生的。
天,是沒有定律的比喻,人格化稱祂為天公,也有人稱天帝,上帝等。
天,屬於自然賜給萬物生命的能量。
道教,是有飲水思源的思想。
天,賜空氣給予萬物,讓萬物有生命存在。(尊天)
地,賜食物給予萬物,養育萬物滋養生命。(敬地)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16-8-2012 04:1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8-2012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是道教因袭民俗崇奉的泰山神。泰山古称东岳,自古受着 人们的崇拜。其 后,人们将其拟人化,给它取姓氏名讳,定婚配子女。汉代纬书称: “东方泰山君神, 姓图名常龙。”《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七引张华《博物志 》称泰山神有女,“嫁为 西海之妇”。《魏书》卷五十二《段承根传》又称泰山神有子与段晖同学。宋吴曾 《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更称东岳有子五人,“惟第三 子,后唐封威权(或作“威雄”— —引者注)大将军,本朝封炳灵侯 。”特别重要的是:民间认为泰山是人死后灵魂 的归宿之地,泰山神是阴间鬼魂之 最高主宰。此信仰盖起于西汉。汉代纬书《孝经援神 契》曰:“太山天帝孙,主召人 魂。”“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长短”。近代于 东汉墓出土的 “镇墓券”中,亦有“生人属西长安,死人属东太山”,“生 属长安, 死属太山,死生异处,不得相防(妨)”之语。

此外,史籍中又多记人死 后赴泰山任 泰山府君、泰山令、泰山录事等事。《南史》卷三十七《沈庆之传》称,沈僧昭 少事天 师道,“时记人吉凶,颇有应验。自云为泰山录事,幽司中有所收录,必僧昭 署名。” 历代帝王出于神道设教的需要,一方面十分重视对泰山神的祭祀,甚至亲 登泰山封禅 祭拜;另方面不断崇封泰山神爵。《文献通考》卷八十三载:唐玄宗开元十三年 (725), 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禅礼毕,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 圣天齐 王;五年,诏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续文献通考》卷七十四载:至元二十八年 (1291),诏加东岳为齐天(或作“天齐”——引者注)大生仁圣帝 。AB道教亦很早崇 奉泰山神。南北朝时托名东方朔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曰: “东岳泰山君,领 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宗伯者也。 俗世所奉鬼祠邪精之 神而死者,皆归泰山受罪考焉。……泰山君服青袍,戴苍 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明之印, 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AC道教斋醮科仪中,常以 之为主管鬼魂的地祇大神被祈祷, 南宋《道门定制》卷二《申东岳状》,即有“谨具 状申闻东岳天齐仁圣帝,……乞体行 符命,告下有司,释放亡魂来临法会,庶令幽爽得遂超生”等语。随着泰山神之封号 由王晋升为帝,道教赋予它的威权也愈 来愈大。约出于明代的《东岳大生宝忏》曰: “东岳天齐大生仁圣帝,应乎造化,生 于混沌之初,立自阴阳,镇彼幅员之域,与天齐 久。……奉行天令,宰御阴司 ,……知人寿之短长,设七十五司,以掌权衡。有三十六 岳以惩凶恶,永绥邦 社,大庇民区。”《元始天尊说东岳化身济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 妙经》曰:“ 泰山元帅累朝节封东岳大生天齐仁元圣帝,气应青阳,位尊震位,独居中 界,统摄万灵。掌 人间善恶之权,司阴府是非之目,案判七十二曹,刑分三十六岳,惩 奸罚恶,录死注生,化 形四岳四天圣帝,抚育六合万物群生。”由只管鬼魂的阴王变 为“掌人间善恶 之权”“注死录生”的大神。《三教搜神大全·东岳传》为了推尊东 岳 大帝,更为之编造了一个离奇的谱系,曰:

“昔盘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 勃氏,胥勃氏(子)曰玄英氏, 玄英氏子曰金轮王。金轮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弥轮仙 女也。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 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东 岳帝君也。金蝉氏即东华 帝君也。金虹氏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羲氏封为太岁,为太华真人 ,掌天仙六籍。遂以 岁为姓,讳崇。其太岁者,乃五代之前无上天尊所都之地,今之奉高是也。”经此改造后,东岳大帝便成为“掌天仙六(录)籍”的古仙。由 此反映出东岳大帝在道教中地 位之崇高。

旧时各地皆有东岳庙,大都以道士奉祀香火。传说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生日。 该日,各地皆于庙中举行盛大庆典。明田汝成 《熙朝乐事》云:“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东岳齐天圣帝生辰,杭州行宫凡五处,而 在吴山上者最盛。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 果,或诵经上寿,或枷锁伏罪。钟鼓法音,嘈振 竟日。”AH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七 云:“(顺天府宛平县)城东有古庙,祀 东岳神,规模宏广,神像华丽。国朝岁时敕修, 编有庙户守之。三月二十八日,俗呼为(神 )降生之辰,设有国醮,费几百金。民间每 年各随其地预集近邻为香会,月敛钱若干,掌之 会头。至是盛设鼓乐幡幢,头戴方寸纸, 名甲马,群迎以往,妇女会亦如之。是日行者塞路 ,呼佛声振地。甚有一步一拜者,曰 拜香庙。”

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三云: “(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天齐仁圣帝诞 辰。城中玄妙观有东岳帝殿。 俗谓神权天下人民死生,故酬答尤虔。或子为父母病危, 而焚疏假年,谓之‘借寿 ’,或病中语言颠倒,令人殿前关魂,谓之‘请喜’。祈恩还 愿,终岁络 绎。 至诞日为尤盛。虽屯隅僻壤,多有其祠宇。在娄门外者,龙墩各屯人,赛会于庙, 张 灯演剧,百戏竞陈,游观若狂。…… 俗以诞日前进香者,乡人居多,呼为草鞋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8-2012 05: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麽多神孁我們要拜那一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8-2012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kk_0 发表于 18-8-2012 05:34 AM
那麽多神孁我們要拜那一尊?

敬奉神靈講及機緣,與你有緣,就拜那一尊。
一般住宅敬奉神靈,不能適宜敬奉太多神靈,除非是有修法人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8-2012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lz,有三忠圣王的历史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8-2012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K6919 发表于 19-8-2012 10:07 PM
lz,有三忠圣王的历史吗

抱歉,咱不瞭解三忠聖王的歷史,網上找得也不懂得資料的準確性。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19-8-2012 11:22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8-2012 11: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boobanzhu 发表于 19-8-2012 11:21 PM
抱歉,咱不瞭解三忠聖王的歷史,網上找得也不懂得資料的準確性。

谢谢楼主的分享。可以介绍玄天上帝,赵大元帅(赵公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6-2024 07:05 AM , Processed in 0.04916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