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fizxy_bbcoco

【天下觀】 - 千瀑之乡 贵州赤水红石野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万只星椋鸟空中飞行的绝美景象

北京时间11月13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最近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拍摄到一种名为星椋鸟的鸟类,在空中飞行的奇妙时刻。在晚秋的天空中,它们忽而伏身滑翔,忽而展翅高飞,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想象力,似乎向我们发出一同遨游天空的邀请。

  在几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奇妙时刻,星椋鸟群如巨浪般翻滚的朵朵白云,忽而变成企鹅的图像,忽而化身卡通人物,甚至滚石乐队主唱米克·贾格尔那面露不悦的经典神情也被它们演绎得惟妙惟肖。这些令人赞叹不已的照片是在苏格兰格雷特纳格林拍摄到的,图片显示,一百多万只星椋鸟盘旋空中,最后汇集成一支队伍,在夕阳西下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显眼。


高跟鞋造型


企鹅造型

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的安德烈·法勒博士对鸟儿研究怀有巨大热情。他说:“它们像流动的有机体一样在空中滑翔,好似飘曳于风中的杨柳,在狂风骤雨中时而摇摆,时而盘旋,时而向后折叠。此番此景,让人不由得发出赞叹之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万只星椋鸟空中飞行的绝美景象 2


唐老鸭

  当然,这并非鸟儿在展示自己的魅力,而是一种自保之法。法勒博士介绍:“恰如鱼儿成群结队活动是为了安全,鸟儿们结队飞行也是为了迷惑食雀鹰、秃鹰、隼等捕食者。它们紧紧聚成一束,不断在空中盘旋,发泄着心中愤怒,向循声靠近的敌人发出警告声。它们白天聚在芦苇荡和田野觅食,一天活动结束之后,它们挤作一团,一同去寻找躲避风雨的理想之所。”



贾格尔的撅嘴

  星椋鸟飞行速度起码达到时速20英里,它们聚成一团的景象极为罕见。法勒博士说:“它们不可能像蝙蝠一样,拥有内置声纳或雷达等先进设备,但却拥有出神入化的空间意识力以及快如闪电的反应力。”星椋鸟会轮流担负着领航的责任。法勒博士补充说:“我们尚不确定领头鸟是如何推举出来的,但它们的活动似乎缘于某种不安骚动或敌人的迫近。一旦置身空中,它们就会一同飞翔近一个小时,而后,领头鸟会发现过夜的安全之所,接着俯冲而下,此时就像一团烟雾重新回到了烟囱里面。”



火星人鞠躬

  英国星椋鸟数量近年来骤减一半,只剩下400万百只。每到秋天,数千万只星椋鸟会远离寒冷刺骨的俄罗斯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迁徙至温暖地区过冬,此时也成了一年中观赏鸟儿活动的最佳时期。法勒博士说:“这是世界上最令人难忘的野生动物观赏体验之一,每个人都会喜欢上这种感觉。此时,你只需睁大双眼,捕捉稍纵即逝的美妙瞬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宛如仙境的日本严岛神社


严岛神社位于日本广岛县西南部宫岛,于199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神社大部分建于12世纪,建筑风格庄严华丽,布局考究,20多栋建筑物以红色的回廊连接,将正殿围在当中,耸立在海上的“大鸟居”是日本的著名景点。红柱、白壁的神殿与高山大海融为一体,被称为日本三景之一。


两名儿童在日本严岛神社内的大鸟居旁戏水玩耍


游客在日本严岛神社的回廊里游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宛如仙境的日本严岛神社 2


日本严岛神社内的部分景观


日本严岛神社的大鸟居


游客在日本严岛神社的回廊里游览


日本严岛神社内融合中日建筑风格的五重塔及华丽的屋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宛如仙境的日本严岛神社 3


日本严岛神社的部分景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0: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十大古墓秘闻


1.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地及时间:中国西安,1974年)

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在2200年前驾崩之前统一了中国,下令修建长城,对中国实行残酷统治。他当时唯一惧怕的是天帝的震怒。他为此下令修建一座庞大的陵墓,让8000名真人大小的彩绘武士守卫。有人说,秦始皇陵的顶部是玉石制成的,墓室内有流淌的水银组成的河流。经过了70多万劳工和工匠30多年的劳作,陵墓才得以竣工。其中许多人还被活活封闭在陵墓内,以免他们泄露有关财宝和人口的秘密。尽管采取了上述种种措施,但盗墓者在秦始皇死后一直在寻找陵墓的踪迹,但个个无果而终,直到1974年农民挖井时才发现了墓址。不过,陵墓本身一直未被打开。根据最近的磁测结果,皇陵中有一座小山似的金银财宝。



2.奈费尔塔里王后陵(埃及王陵谷,1904年)

奈费尔塔里一词的意思是“最美丽的人”,无怪乎她是拉美西斯二世国王最宠爱的妃子。她去世时,这位伟大的法老开始在王陵谷修建规模堪称最大、最为豪华的陵墓。三个墓室的墙上都贴着描绘着奈费尔塔里王后在“天堂”的生活。其中许多画保存完好,仿佛是昨天才刚刚画就的。可是,盗墓者盗走了奈费尔塔里王后的木乃伊及其佩戴的许多珠宝。


2.奈费尔塔里王后陵(埃及王陵谷,1904年)



3.图坦卡蒙法老墓(埃及王陵谷,1922年)

但因以下两个原因使他闻名遐迩:一是世界上发现的第一座国王的墓;二是他的那些臭名昭彰的诅咒。墓本身小得出奇,以致不得不利用墓室边上的一个洞穴来存放陪葬的财宝。图坦卡蒙法老墓自挖掘以来,一些华丽的陪葬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展出。与此同时,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盛传任何进入其墓地的人都将遭受厄运的诅咒,这种说法一直延续至今。


3.图坦卡蒙法老墓(埃及王陵谷,1922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十大古墓秘闻 2


4.文身并身披盔甲的皇后墓(秘鲁埃尔布鲁霍,2005年)

最近在秘鲁出土的一具莫切时期的木乃伊令所有人都感到困惑。这名女性木乃伊下葬时身披皇家武士的所有盔甲,而据认为莫切时期的领导人都为男性;这名女性的尸体被紧紧包裹着,身上被一种红色的矿物质涂抹,安放在一座土坯墓穴中


在其身旁躺着一名陪葬的少女,散落着一顶金王冠和一只金碗。此墓是在皇家禁地一个金字塔似的山头上被发现的。据说其后人就在这里焚烧祭祀她的物品。



5.巴勒莫嘉布遣会修士的地下墓穴(意大利西西里岛,1599年)

一具被称作“睡美人”的木乃伊是一具保存完好的两岁女童的尸体。──RosaliaLombardo


1599年,西西里岛巴勒莫嘉布遣会的修士在一座修道院下发现了一些地下墓穴,在墓穴中有一些制作木乃伊的完整工具。于是,他们决定在刚刚去世的一名修士身上试试这种技术。从那时起直到1880年这种行为被禁,制作木乃伊的风气一直在西西里岛上盛行。时至今日,人们还可以在当地看到身着各时期服饰的,腐烂程度不一的,高高悬挂着的尸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萨顿胡(英格兰萨福克郡,最初发掘于17世纪)

萨顿胡是七世纪皇家墓地。1939年,考古发掘显示这个墓是一条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快速战船,长27米,宽4.2米,中间为墓室。墓内装有很多珠宝,据推断它们属于英格兰最早的一位国王东英吉利国王雷德沃尔德。墓地的酸性土壤意味着只有铆钉和船的形状尚可存在,此外还有一些迹象显示那里曾经躺过墓室的主人。



7.厄茨人(阿尔卑斯山厄茨河谷,1991年)

厄茨人是一个生活在5000年前的铜器时代的男子。

  1991年,德国旅行者在靠近意大利和奥地利边界附近的阿尔卑斯山厄茨河谷的一处冰川发现了这具携带工具的冰冻干尸。研究表明他死时的年龄在40到50岁,身高1.6米,他吃的最后一顿饭是羚羊肉和鹿肉,还有谷物和水果。他的肩部肉内有一个箭头,身上还留有另外四个人的血迹,他手上的伤口和伤痕表明厄茨冰人是被人杀害的。自1991年以来,八名与这具冰冻干尸有关联的人先后死去 ——这引起了有关者将遭受厄运的诅咒的谣传。但是世界著名厄茨冰人研究专家、考古学家康拉德·斯平德勒驳斥了这种说法,说“这纯属媒体的渲染。下一次你们该说我将是下一个要死的人了”。斯平德勒说过这话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8.车大女士(中国长沙市,1972年)

1972年,为了修建一座防空洞,中国建筑工人在长沙马王堆挖掘时发现了西汉时期的贵夫人车大女士的墓室。这名车大夫人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仓的夫人。她死时,大量珍贵物品随其一同下葬:乐器、漆器,陶器、食品,药材,衣物、帛画以及数十个木制仆人和卫兵。车大夫人的尸体是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湿尸。其面容清晰可辨,头发光鲜,皮肤湿润,肌肉有弹性,内脏器官完好。考古学家现在正想方设法弄清楚是墓室的设计还是某种古代防腐处理技术使她保存得如此完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1: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十大古墓秘闻


9.吼叫的狮子(意大利韦约,2006年)

今年5月,一名盗墓者带着意大利警察来到罗马北部的一座小山前。山里有一座古墓,里面葬的是伊特鲁里亚(意大利中西部古国)一位英勇善战的王子。该地下墓室装饰着迁徙的鸟群和吼叫的狮子——尽管一些人声称这些“狮子”可能是鹿或马。这是公元前700年的绘画遗迹,是欧洲最早的墓室湿壁画。警察还在墓室内发现了一把剑,一些希腊花瓶以及一辆铜制双轮战车。



10.庞贝(意大利坎帕尼亚,1599年)

当公元79年爆发的维苏威火山将罗马古城庞贝埋葬于地下时,它就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墓地。庞贝在地下隐藏了1600年,直至1599年,一名建筑师在挖沟渠 (以使河水改道)时再次发现了它。150年后,考古学家开始陆续挖掘其遗址。19世纪60年代中期,一个名叫朱塞佩·菲奥雷利的考古学家意识到,灰烬中的洞眼是已腐烂的尸体留下的空间。他将石膏注入洞眼内,由此得到的石膏模型呈现了人与动物在试图逃跑时被冻结的瞬间画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隐秘的自然景区


雅鲁藏布之源:世界尽头

  寻找一条大河的源头是件富有诱惑的事情,既然来了西藏,我们决定去雅鲁藏布江的源头杰马央宗。杰马央宗冰川海拔5590米,深藏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麓的雪山腹地面,行政上位于阿里地区和日喀则地区接壤处。这实在是个奇妙的所在,冰川不远处,就是佛教、印度教徒心中的世界中心--神山冈仁波齐以及圣湖玛旁雍错。不知是巧合,还是上天有意安排?



白玉:冷酷仙境占据一面山的白玉寺

  我第一次看见白玉时疑为仙境,有点幌,白玉位于川藏公路北线和南线之间,70年代末公路才修到县城,距成都991公里。藏族同胞聚居的白玉城不大,一条主要街道几乎就是全部,街上基本都是纯朴的康巴人,很容易交朋友,我也交了很多朋友。



六库:洗澡大会

  云南省怒江自治州有个六库县,当地有个大名鼎鼎的"跃进桥温泉",因每年春节举行的"澡堂会"而出名,我们赴的就是这个洗澡大会。



鄂温克驯鹿人:流浪专家

  大兴安岭西北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部落,他们就是"敖鲁古雅"地名,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的鄂温克驯鹿人。因这部分人主要-放养驯鹿和狩猎为生,整年游荡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所以也称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或鄂温克猎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隐秘的自然景区 2


图瓦人:时间只需要消磨

  在新疆美丽的哈纳斯湖畔,生活着2000多秘密居民,他们一直在水草丰美的哈纳斯地区过着几平与世隔绝的生活,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过去和将来,他们就是--一图瓦人。



黑洞:永远未知的旅程

  有没有做过这样一个梦: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片漆黑里,突然附下深渊,永远没有尽头……要在现实做这样的梦,建议你去探洞吧,那些黝黑不见尽头洞穴,绝对可以100%刺激你自认为强健的神经。有人估计,中国地下有数十万个大小洞穴,绝大多数属于未经探察的"处女地 "。在中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洞穴地貌(也称喀斯特地貌)最为集中分布的区域。喀斯特,英文KARST的音译,词语源自斯洛文尼亚的地名。"喀斯特"指的是天然水与碳酸盐岩作用后产生的独特的地貌景观与洞穴。



墨脱:为征服的快感而存在

  进入墨脱必经的多雄拉山口,终年积雪,翻过山后是一派热带景象的墨脱,如果条件许可,墨脱,实在是每个好游者都该去的地方,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埃及古墓壁画刻着最早同性恋



1964年,埃及考古学家在埃及北部的斯泰普金字塔附近发现了一座古墓。壁画上两个男子拥抱在一起!他们的上方还刻着各自的名字:尼安克克努姆和克努姆霍特普。他们两人生活在公元前2380年到公元前2320年之间,是那个时期某国王的首席指甲修剪师。



考古学家对他们二人的关系迷惑不解。在古埃及,两个社会地位明显平等的男性合葬在坟墓的做法极为罕见。最耐人寻味的是,壁画上的两名男子抱在一起。在墓穴其它场景中,他们也手牵着手,鼻尖顶在一起。这是古埃及一种深受欢迎的亲吻方式。...



他们之间到底是种什么关系?在过去几十年,学者们给出了各种解释。一种认为他们是兄弟,或许还是同卵双胞胎。另一种解释是,他们二人是同性恋。如今,纽约大学的一位考古学家加入了这场争论,提出了最新的第三种解释。



他认为,两名相拥男子或许是连体双胞胎。这位专家是纽约大学美术学院古埃及艺术教授戴维·奥康纳,他说:“我认为尼安克克努姆和克努姆霍特普其实就是双胞胎,而且还是连体双胞胎,正是这种身体特征才造成古墓壁画中不断出现他们手牵手或相拥的描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埃及古墓壁画刻着最早同性恋 2



这个古墓是用石头砌成,具有多个墓室和最神圣的礼拜堂。考古学家还没找到两名男子的遗骸。埃及古墓一般以艺术和手迹的形式描写死者的生活。两名男子都有自己的妻子,而且妻子的名字也给了出来,但考古学家并没有在墓穴中找到他们与妻子相拥的图画。...



奥康纳博士在纽约的一次演讲中详细描述了他的推理,但遭到众人的激烈反对。多数埃及考古学家都认同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家约翰·巴尼斯博士提出的正常双胞胎解释。奥康纳博士指出,“同性恋”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埃及艺术史杂志《KMT》编辑格雷格·里德。



同性恋说主要依赖从埃及艺术对异性夫妇的描述类推出来的结论。因为在古埃及古墓壁画中,两个相拥的异性夫妇明确传达着一种情爱及性关系,并且相信壁画能让这种关系在来生继续。



所以,里德和他的支持者认为,涉及那两名男子的相似场景具有相同意思,于是提出了他们也许是同性恋的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叙利亚出土9000年前“精美”人类头骨



这张摄于9月25日的照片,显示的是在距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约35公里的一个新石器时期原始村落遗址中发现的人类头骨。这些头骨距今有9000年到 9500年的历史,古人在头骨表面“糊”了一层黏土,在黏土表面用颜料勾勒出五官。这些经过人工精巧装饰的头骨,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新华社/法新

  新华网大马士革9月24日电法国、叙利亚联合考古队24日宣布,他们在叙首都大马士革附近一处新石器时期原始村落遗址,发现5个距今至少9000年的人类头骨。这些头骨经过精巧装饰,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

  考古队负责人达妮埃尔·斯多赫德尔说:“这些头骨距今已有9000年到9500年的历史。头骨上有用黏土塑成的面孔轮廓,还用颜料绘出五官的模样。”考古队在距大马士革约35公里的一个村庄挖出这些头骨。

  经过人工装饰的人类头骨在中东地区并非第一次出土,但斯多赫德尔强调,“其中两个头骨(装饰)的逼真程度让人震惊”。

  她举例说:“(头骨)眼睛是闭着的,用沥青勾画出眼线。鼻子又直又挺,还描绘出了鼻孔。而嘴巴则简略为一条裂缝。”

  斯多赫德尔说,这些头骨很可能是作为祭品供奉给身份重要的人。这一考古项目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与叙利亚国家博物馆合作进行。

原帖来自于网易社区:
p5.club.163.com/viewArticleByWWW.m?boardId=ufo&articleId=ufo_10de94a9d765f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1: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留下的9个谜团



  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中国的拿破仑。他13岁就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开始了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最后一个诸侯国,俘虏了齐王建,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接着他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他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境),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家喻户哓的秦始皇,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万世皇帝梦也就破灭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不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众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



一、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 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年无论是打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兵马俑坑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当一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又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发现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它占地达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马8,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件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后20余年来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陵园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园西侧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则位于地宫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来又在始皇陵北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

  陵园地上地下精心设计、安置的这一切不正是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吗?



二、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 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羡门可能是横向镶嵌在两壁的夹槽中,是一道无法开启的大石门。内羡门可能与中羡门相似。三道羡门很可能在一条直线上。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 “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八: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谜团九:秦始皇遗体完好吗

  20世纪70年代中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的发现震惊中外。其尸骨保存之完好举世罕见。由此,有人推测秦始皇的遗体也会完好地保存下来。虽然客观上具备保护遗体条件,但秦始皇遗体是否完好地保存下来呢?

  如果单从遗体保护技术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很好地保护下来,秦代也应具备保护遗体的防腐技术。问题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了熏人的腥味,为了防止腥味扩散,走漏“风声”,赵高、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将鲍鱼与“尸体”放在一起以乱其臭。这样,经过50余天的长途颠簸,九月,尸骨终于运回咸阳发丧。

  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间隔近两个月。根据当代遗体保护经验,一般遗体保护须在死者死后即刻着手处理。如若稍有延误,尸体本身已开始变化,恐怕再先进的技术也无能为力。秦始皇遗体途中就开始腐败,尸体运回咸阳等不到处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据此推测秦始皇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以上谜团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中国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和高科技探测技术的实际运用,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全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超大生物体骇人实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07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6-2024 03:47 PM , Processed in 0.06372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